Please wait a minute...

论著

  • 感染肠道病毒71型14例死亡病例病理特征与临床分期反思
  • 韦丹,蒋敏,欧维琳,李佩青,李坤雄,李运千,陈娥,熊雨美,农光民,杨思达
  • 2013 Vol. 8 (2): 81-86. DOI:
  • 摘要 ( 1472 ) PDF (9048KB)( 2033 )
  • 目的 观察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死亡病例临床演变过程,探讨EV71神经损伤途径,反思EV71感染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简称专家共识)的临床分期。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8至2010年广西9所医院(12例)和2011至2012年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描述分析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尸解病理特征与临床症状、病程特点。结果 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男7例,女7例,年龄7~36月龄,平均(19.0±9.8)月龄。14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均见脑干筛状坏死及软化灶形成,10例累及延髓,肺、心和其他脏器病理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专家共识中10个(35.7%)症状和体征未被发现或记录,4期的惊厥与2期症状同时出现,4期的意识障碍在2期的抖动后出现,起病后48 h以内可观察到的症状和体征有,发热、皮疹、呕吐、惊跳、惊厥、疲倦、咽峡炎和抖动。分别有42.9%(6/14)的EV71感染重症病例2~4期症状与体征于12 h内和48 h内体现,直至死亡。12例EV71感染死亡病例中从发热至死亡平均为72.4 h,从基础生命体征(3期症状体征)出现异常(平均65.5 h)至死亡为6.9 h,从出现自主等神经系统症状(2期症状体征平均39.8 h)至死亡为32.6 h。结论 ①EV71感染病例直接死亡原因为脑干器质性破坏后功能衰竭;②推测EV71存在神经损伤通路;③神经专科评估特异性指标应作为EV71感染病例必要的过程;④惊厥可列入 EV71感染早期后神经损伤的观察指标中,对意识障碍进行具体分级并相应表述于专家共识的不同分期中;⑤建议结合神经专科评估特异性指标,进行更充分的临床分期高质量的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对充分的观察和干预时间窗口。

  • 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对儿童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 陈杰华,郑跃杰,王姝,马红玲,王文建,鲍燕敏,李永柏,何颜霞
  • 2013 Vol. 8 (2): 87-91. DOI:
  • 摘要 ( 1550 ) PDF (4505KB)( 2887 )
  •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对诊断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的价值。方法 检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病史系统中感染性疾病患儿的资料,分为全身细菌感染组(血培养阳性的严重脓毒症和败血症),局部细菌感染组(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及化脓性骨关节炎),病毒感染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手足口病)。比较各组PCT、CRP水平和阳性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PCT和CRP对全身和局部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148例患儿进入分析,全身细菌感染组19例,局部细菌感染组55例,病毒感染组74例。①CRP水平(mg·L-1)、PCT水平(μg·L-1)和PCT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组低于全身细菌感染组(CRP:21.35 vs 76.0,P=0.001;PCT:0.10 vs 28.09, 32.7% vs 100%,P均<0.001);CRP水平和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组高于病毒感染组(21.35 vs 4.0, 73.1% vs 27.0%, P均<0.001), PCT水平和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组与病毒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BC阳性率全身细菌感染组高于病毒感染组(84.5% vs 54.0%,P=0.017),局部细菌感染组与全身细菌感染组、病毒感染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PCT水平和阳性率局部细菌感染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显著高于不合并SIRS者(0.40 vs 0.08,P=0.002;60.0% vs 17.1%, P=0.001),CRP水平和阳性率无显著差异。③PCT和CRP诊断全身细菌感染的ROC AUC分别为0.99和0.84;诊断局部细菌感染的ROC AUC分别为0.54和0.78。结论 PCT是识别全身细菌感染和监测局部细菌感染进展而合并SIRS的敏感指标。鉴别局部细菌感染时,CRP较PCT敏感。

  • 上海市中型与重型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比较
  • 朱燕凤,曾玫,王晓红,俞蕙,赵国昌,李月芳,朱启镕
  • 2013 Vol. 8 (2): 92-97. DOI:
  • 摘要 ( 1863 ) PDF (4444KB)( 2330 )
  • 目的 比较上海市中型与重型儿童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探讨与疾病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上海市唯一定点收治儿童乙脑的专科医院2002至2011年10年感染发病的乙脑住院确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乙脑确诊基于血清和(或)脑脊液抗体IgM阳性结果。结果 73例乙脑确诊病例进入分析,男女比例2.3∶1,平均年龄(5.1±3.0)岁,65例(89%)系外来流动儿童,12例(16.4%)明确全程或部分接种过乙脑疫苗,69例(94.5%)居住在郊区或农村。每年7和8月发病,流行初期重型病例多。临床伴随症状依次为:发热(100%)、颈项强直(82.2%)、抽搐(76.7%)、头痛(75.3%)、呕吐(74.0%)和昏迷(47.9%)。6例(8.2%)因呼吸衰竭需要机械通气,3例(4.1%)死亡。50例(68.5%)在出院时完全康复,20例(27.4%)出院时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中型、重型患儿在出院时有神经系统异常或死亡分别为13.0%和84.2%(χ2=33.06,P<0.000 1),血清肌酸激酶(CK)中位值分别为105和465 U·L-1 (Z=-3.1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复抽搐(OR=29.3)、昏迷(OR=253.6)、居住在猪群附近(OR=16.9)以及血清CK>200 U·L-1(OR=0.01)为乙脑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乙脑的临床分型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仍有指导意义,血清CK可作为临床分型生化指标加以考虑。加强流动儿童乙脑疫苗接种是减少上海市乙脑发病率和致残率的重要措施。

  • 2008至2011年上海单中心住院腹泻儿童轮状病毒基因型别流行特征
  • 卢丽娟,钟华清,苏犁云,曹凌峰,徐梦华,徐锦
  • 2013 Vol. 8 (2): 98-104. DOI:
  • 摘要 ( 1569 ) PDF (8196KB)( 1843 )
  • 目的 监测并分析上海单中心住院腹泻儿童A组轮状病毒(RV)基因型别的变化特征,为RV性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的腹泻患儿粪便标本,RV抗原阳性者345份,采用套式多重RT-PCR法进行RV的基因分型。结果 ①G基因型:2008至2010年以G3型为主,检出率分别为49.2%、44.6%和78.0%;G9型的流行呈上升趋势,成为2011年最主要的流行型别(51.1%);G1型在4年中均有检出(8%~20%);G2型少见,G4型未检出。G混合型中,以G3+G9型为主,其次为G3+G1型,还检出4例3种G基因型的混合。②P基因型:2008、2010和2011年均以P[8]型为主,检出率分别为55.6%、60.0%和68.1%,2009年以P混合基因型(43.2%)为主;P[4]型在4年均有流行;P[6]、P[9]型少见,仅在混合感染中检出P[10]型。P混合型中,以P[8]+P[4]型为主,其次为P[8]+P[10]型。③P[8]G3型是2008至2011年最主要的RV流行株(24.3%),其次为P[8]G9型及PmG3型。2011年P[8]G9型跃升为最主要的流行型别(40.5%)。结论 与2001至2007年相比,2008至2011年上海地区A组RV基因型出现了新的流行特点,G1型及G9型的流行呈上升趋势,G3的流行有所下降,各种混合型别多见。对RV基因型保持系统性的连续监测对RV疫苗在上海的应用是必要的。

  • 法洛四联症患儿类视黄酸受体α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分析
  • 张婧,马晓静,王慧君,马端,黄国英
  • 2013 Vol. 8 (2): 105-109. DOI:
  • 摘要 ( 1462 ) PDF (9974KB)( 1717 )
  • 目的 对法洛四联症(TOF)患儿类视黄酸受体α(RXRA)基因启动子区序列进行分析,探讨RXRA基因变异与TOF的关联性。方法 采取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以2007年4月至2012年12月心导管检查及外科手术证实为TOF患儿为TOF组,以同时期年龄和性别与TOF组匹配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 PCR扩增RXRA基因转录起始位点(TSS)上游1 417 bp的启动子区序列,扩增产物采用ABI Prism Bigdye系统进行测序。结果 TOF组纳入213例(男135例,女78例),平均年龄1.8岁;对照组纳入500名(男310名,女190名),平均年龄2.5岁。①RXRA基因TSS上游1 191 bp处检测出1个杂合突变,即-1 191A>AG(TSS定为+1);检测出3个新发SNP,即-1 287C>CT、-800C>CA及-760C>CT。②利用http://www.cbrc.jp/research/db/TFSEARCH.html网站进行分析,发现在该4个位点及其附近有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1 191A>AG导致新的CpG位点产生,-800C>CA导致原有CpG位点消失。这些新产生的CpG位点的甲基化可能会影响转录因子的结合,从而影响RXRA基因转录水平,进一步导致RXRA蛋白水平的变化。结论 TOF患儿RXRA基因启动子区序列变化可能通过影响RXRA表达水平而导致TOF的发生。

  •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发表的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评价
  • 安妮,徐俊峰,葛龙,梁莉,石新彤,周为文,马继春,刘银春,田金徽
  • 2013 Vol. 8 (2): 110-115. DOI:
  • 摘要 ( 1650 ) PDF (3204KB)( 2100 )
  • 目的 评价中文儿科学科循证医学杂志发表的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方法 检索创刊之日起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和Pediatrics公开发表的干预类系统评价/Meta分析,收集待评价文献的基本信息,采用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优先报告的条目(PRISMA)量表进行评价。使用Review Manager 5.2、Meta-Analys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67篇。《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和Pediatrics分别为30篇和37篇。PRISMA量表评分最高24.5分,最低12.0分,平均(19.98±2.86)分。PRISMA发布前后,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作者人数对系统评价/Meta分析的报告质量影响不显著。系统评价/Meta分析报告质量,有基金资助优于无基金资助,作者单位数量<2个优于作者单位数量≥2个,来自医院的作者优于来自研究机构,中文文献高于英文文献。PRISMA得分《中国循证儿科杂志》高于Pediatrics;《中国循证儿科杂志》66.7%的文献PRISMA得分集中在高质量分数段~27分,无低质量文献,Pediatrics 70.3%的文献PRISMA得分集中在中等质量分数段~21分,低质量文献占13.5%。结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在理解和执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写作规范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进一步提高报告质量和规范发表还有很大空间。鉴于纳入评价的杂志和文献数较少,推而广之到儿科学杂志PRISMA评价报告质量还缺乏信心。

  • 足月新生儿低血糖22例磁共振表现与临床特征
  • 顾秋芳,胡黎园,陈超,曹云,邵肖梅,程国强,王来栓,朱珍,周文浩
  • 2013 Vol. 8 (2): 116-121. DOI:
  • 摘要 ( 1596 ) PDF (8575KB)( 2148 )
  • 目的 探讨足月新生儿低血糖病例的MRI表现及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22例足月低血糖新生儿的病例资料,根据MRI检查结果分为低血糖MRI-组(n=9)和低血糖MRI+组(n=13),分析两组低血糖新生儿的临床特征并描述低血糖MRI+组的MRI表现。结果 MRI-组和MRI+组在有无围生期高危因素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RI-组和MRI+组低血糖首次发现时间分别为1(0.5~17)h和46.6(12.7~78.3)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MRI-组和MRI+组血糖正常并稳定的时间分别为(54.1±18.2)h和(71.6±15.1)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出现症状的比例MRI+组高于MRI-组(P=0.000)。MRI+组中10例低血糖新生儿的MRI表现以累及双侧枕顶叶为主,3例不伴双侧枕顶叶损伤(1例累及单侧顶枕叶,2例为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斑点状白质损伤)。 结论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低血糖新生儿,应早期筛查,定期监测;生后12 h内发现的低血糖新生儿可无症状,MRI可无脑损伤性改变;血糖正常并稳定的时间指标提示对低血糖脑损伤更要注意远期随访。双侧顶枕叶是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的主要受累部位。

  • 半胱氨酸蛋白酶8相关蛋白2 及微小残留病灶的联合检测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预后意义
  • 梅妍妍,高超,崔蕾,李伟京,赵晓曦,吴敏媛,李志刚
  • 2013 Vol. 8 (2): 122-125. DOI:
  • 摘要 ( 1794 ) PDF (9240KB)( 1953 )
  • 目的 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初诊骨髓样本中半胱氨酸蛋白酶8相关蛋白2 (CASP8AP2)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4月至200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初发儿童ALL为研究对象,使用RQ-PCR 方法检测初诊骨髓样本中CASP8AP2的表达水平。根据ROC曲线界值将CASP8AP2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以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MRD)水平分为MRD高表达和低表达组;以CASP8AP2联合第33天MRD表达水平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分析CASP8AP2、MRD以及两者联合对预后判断的价值。结果 81例ALL患儿纳入分析,男女比例1.6∶1。①复发组CASP8AP2表达显著低于非复发组,(0.45±0.31) vs (0.77±0.35), P= 0.0021;CASP8AP2高表达和低表达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2%(2/62)和42.1%(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51,95%CI:0.700~1.002。②MRD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复发率分别为23.7%(9/38)和2.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890, 95%CI:0.773~1.007。③CASP8AP2-MRD低危组37例无复发,中危组2/31例(6.4%)复发,高危组8/13例(6.2%)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CASP8AP2-MRD高危组的无事件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显著低于中危组和低危组。ROC曲线分析显示,AUC为0.917,95%CI:0.837~0.997。结论 CASP8AP2的表达水平结合MRD可准确的判断儿童ALL的预后。

  • 新生儿期起病的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1例并文献复习
  • 谢瑶,谷为岳,侯新琳,杨艳玲,姜毅,周丛乐
  • 2013 Vol. 8 (2): 126-130. DOI:
  • 摘要 ( 1677 ) PDF (11153KB)( 1861 )
  • 目的 探讨新生儿期起病的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患儿临床资料,取外周血白细胞测定线粒体呼吸链复合体酶活性,根据酶活性测定结果进一步检测相应编码基因。复习文献,对该病新生儿期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回顾。结果 患儿生后19 d发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体重不增、腹泻迁延,伴营养不良及贫血。患儿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Ⅰ和Ⅴ缺陷,外周血线粒体DNA测序证实MT-RNR1位置A750G突变,该突变可导致rRNA结构改变,确诊为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予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喂养,益生菌、B族维生素治疗后腹泻好转,体重增加满意。结论 以不明原因难治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新生儿,应警惕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的可能。

  • 儿童早发型腓骨肌萎缩症2型21例线粒体融合蛋白2基因型和表型分析
  • 吕俊兰,刘京,张礼萍,李久伟,孙欣,郎志奇,丁昌红,陈春红
  • 2013 Vol. 8 (2): 131-135. DOI:
  • 摘要 ( 1692 ) PDF (3300KB)( 2385 )
  • 目的 分析儿童腓骨肌萎缩症2型(CMT2)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 )基因型与临床表型。方法 纳入1998至201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临床诊断的CMT2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测序方法检测MFN2 突变基因,并描述分析突变和未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和病理学检查特征。结果 21例CMT2患儿进入分析。①未检出MFN2 基因突变18例(男14例,女4例),起病年龄平均3.3岁。其中9例累及下肢近端和远端,7例累及四肢,2例无法行走,8例下肢近端和远端肌肉萎缩,4例可见轻微感觉障碍。MFN2 基因突变3例(男2例,女1例),起病年龄1.5~8岁,1例有家族史。均可见下肢近端和远端肌肉萎缩,2例足下垂并内翻,均有感觉障碍表现。②21例运动和(或)感觉神经传导速度≥38 m·s-1或波幅降低,MFN2 基因突变患儿腓总神经和胫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较正常值的下降幅度高于未突变患儿;③10例行腓肠神经活检检查,其中MFN2 基因突变1例,未检出MFN2 突变9例,均符合慢性轴索神经病病理改变, 电镜下可见轴索线粒体聚集排列和肿胀。结论 MFN2 基因突变是CMT2的致病原因之一,携带该突变患儿多为早发型,临床表型可能重于未突变者,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

  • 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 任宏,王莹,余永国,李璧如
  • 2013 Vol. 8 (2): 136-139. DOI:
  • 摘要 ( 1535 ) PDF (3784KB)( 2481 )
  • 目的 提高对先天性中枢性低通气综合征(CCHS)的临床和基因特征的认识。方法 总结分析1例CCHS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基因检测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男,7月龄。以肺部感染、撤机困难入院。入院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撤机后,患儿睡眠状态下出现呼吸浅慢,再次予机械通气,模式为双水平正压通气。患儿觉醒时呼吸活跃,入睡后依赖呼吸机,自主呼吸减慢,潮气量减小,出现CO2储留。同时相关辅助检查排除了原发心、肺、脑、神经肌肉及代谢性疾病,临床诊断为CCHS。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行PHOX2B基因序列检测,显示患儿PHOX2B第3外显子存在突变(基因型为20/25),其父母未检出突变,确诊为CCHS。患儿随访至11月龄,呼吸和循环情况尚平稳。结论 CCHS以觉醒时有充足通气,睡眠状态下通气不足为主要表现,行PHOX2B基因突变分析可确诊CCHS。

  • 儿童过敏性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
  • 刘秀云,彭芸,赵志鹏,周春菊
  • 2013 Vol. 8 (2): 140-144. DOI:
  • 摘要 ( 1981 ) PDF (7919KB)( 1812 )
  • 目的 总结儿童过敏性肺炎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病理确诊的1例9岁6个月的过敏性肺炎患儿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进行总结,并复习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以咳嗽4个月、气促为主要表现,无咳痰、无三凹征,肺内未闻及啰音,无杵状指趾。肺功能示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肺部高分辨CT表现为弥漫的细小结节影,以上肺为重,肺组织病理为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周围的间质淋巴细胞炎症和间质的多核巨细胞,无纤维化和结核结节,可见大量的泡沫细胞。脱离环境并予甲泼尼龙2 mg·kg-1·d-1治疗2周后,患儿咳嗽、气促症状有所减轻,肺功能有所改善,肺部CT的小结节影明显改善。糖皮质激素治疗2个月后呼吸道症状消失,肺部影像学和肺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过敏性肺炎为无特异的沉淀抗体的病例,主要依靠肺活检病理细支气管炎、细支气管周围间质炎症和找到非干酪的不典型肉芽肿或多核巨细胞确定诊断。亚急性过敏性肺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 肺炎链球菌致急性化脓性心包炎1例并文献复习
  • 刘金荣,姚开虎,高路,徐保平
  • 2013 Vol. 8 (2): 145-148. DOI:
  • 摘要 ( 1887 ) PDF (3000KB)( 2332 )
  • 目的 了解肺炎链球菌致急性化脓性心包炎的主要表现,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肺炎链球菌所致的急性化脓性心包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4月龄患儿,既往体健,因“呼吸急促7 d,咳嗽3 d”入院。血常规WBC、CRP显著升高。肺CT和超声心动图均提示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培养为肺炎链球菌100%,确诊为肺炎链球菌化脓性心包炎,血清型鉴定为6A型。予利奈唑胺抗感染治疗,好转后出院,随访6个月超声心动图仅提示心包膜稍增厚。检索PubMed数据库发现16例该病患儿报道,结合本文报道的1例,男9例,女7例,另1例性别不详;年龄4月至17岁,其中2岁以下10例;3例有基础疾病。血常规提示WBC明显升高,以多核细胞为主,CRP明显升高。心包积液外观为黄棕色脓性,常规及生化表现为典型化脓性积液改变;超声心动图及肺CT/X线检查均提示中至大量心包积液;合并肺炎2例,胸腔积液4例,心包填塞3例。9例报道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其中8例为青霉素敏感菌株,1例为青霉素耐药菌株。7例报道血清型,其中6A、14、23F型各2例,34型1例。2/6例换用万古霉素,16例行心包穿刺引流。15例预后较好,2例死亡。结论 肺炎链球菌化脓性心包炎病例有增多趋势,儿童既往常健康,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较良好。

  • 亚细亚酸对兔未成熟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闫宪刚,仇万山,贾兵
  • 2013 Vol. 8 (2): 149-153. DOI:
  • 摘要 ( 1314 ) PDF (9677KB)( 1864 )
  • 目的 观察亚细亚酸对兔未成熟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用15~21日龄新西兰白兔60只,分为5组:假手术组,对照组,亚细亚酸低、中和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建立单肺缺血再灌注模型,肺门阻断1 h后,开放再灌注4 h。亚细亚酸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于术前3 d给予亚细亚酸7.5、15和30 mg·kg-1,假手术组仅开胸不阻断肺门,对照组不予干预。术毕收集肺组织,光镜和电镜观察肺组织病理和超微结构改变。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细胞毒性活性氧(ROS)-H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Western Blot检测髓样生化因子(MyD)88和核转录因子(NF-κB)水平。ELISA法检测IL-1β、TNF-α水平。结果 ①亚细亚酸中和高剂量组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减轻,光镜下肺泡与肺泡间隔肿胀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肺泡腔渗液减少,出血少见。电镜下可见肺泡上皮与血管内皮细胞脱落明显减少。②亚细亚酸中和高剂量组较对照组肺组织MDA,ROS-HR水平明显降低,SOD及GSH-PX水平明显升高;各时点的IL-1β、TNF-α水平也有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再灌注后的2 h和4 h(P<0.05);肺组织中MyD88和NF-κB表达显著下降。③亚细亚酸中和高剂量的保护效果较好。结论 亚细亚酸对未成熟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清除氧自由基和减轻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