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专家对谈录

论著

  • 儿童胃镜检查前不同时点口服或不口服西甲硅油胃镜视野清晰度的随机平行对照试验
  • 吴婕 王胜楠 丁俊杰 黄瑛
  • 2015 Vol. 10 (4): 245-249. DOI:
  • 摘要 ( 1202 ) PDF (3979KB)( 1751 )
  • 目的 探讨儿童胃镜检查前不同时点口服或不口服西甲硅油乳剂对胃镜操作中视野清晰度的影响。方法 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胃镜室接受胃镜检查的≥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西甲硅油20 min和西甲硅油30 min组,分别不口服西甲硅油、胃镜检查前20和30 min口服西甲硅油10 mL,3组均于胃镜检查前5 min口服利多卡因胶浆。以胃镜下视野清晰度(A~D级)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胃镜操作时间,胃镜检查前、检查后即刻和检查后30 min的不良事件,口服西甲硅油和利多卡因的依从性(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和患儿家属的候诊依从性(数字疼痛分级法)作为次要观察指标。对西甲硅油30 min组和对照组的视野清晰度行优效性检验(优效标准δ=0.10),西甲硅油20 min和西甲硅油30 min组的视野清晰度行非劣效性检验(等效标准δ=0.05)。结果 2005年3月1日至4月30日600例符合纳入标准行胃镜检查的患儿数据行中期分析,其中6例未记录主要结局指标,594例进入分析。对照组191例,男98例,年龄(10.0±2.6)岁;西甲硅油20 min组193例,男108例,年龄(10.0±2.7)岁;西甲硅油30 min组210例,男111例,年龄(9.8±2.5)岁。①视野清晰度B级及以上比例:对照组为73.8%(141/191),西甲硅油20 min组为95.3%(183/193),西甲硅油30 min组为92.8%(195/210);西甲硅油20 min和30 min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西甲硅油30 min组和对照组间差值为19.0%(95%CI:11.9%~26.2%),P=0.006<0.025;西甲硅油20 min组和30 min组间差值为2.5%(95%CI:-2.1%~7.1%),P=0.000 69<0.025。②对照组、西甲硅油20 min和30 min组胃镜操作时间分别为(180±96)、(167±71)和(162±8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③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近。④西甲硅油20 min组和30 min组口服西甲硅油的依从性评分≤2分分别为99.0%和97.5%。对照组、西甲硅油20 min和30 min组口服利多卡因的依从性评分≤2分分别为84.0%、75.5%和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家属候诊依从性≤2分分别为97.8%、95.7%和9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6)。结论 主要结局指标中期分析支持优效性和非劣效性的假设,试验提前终止。在胃镜检查前20 min口服西甲硅油可提高视野清晰度,且不比胃镜检查前30 min口服效果差。

  • 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死亡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 卢秀兰 左超 仇君 肖政辉 胥志跃 陈梦施 王丽娟 祝益民
  • 2015 Vol. 10 (4): 250-254. DOI:
  • 摘要 ( 777 ) PDF (843KB)( 1681 )
  •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实验室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建立判断发生死亡的风险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 年 1 月至 2014 年 6月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其中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病例数据用于建立死亡风险模型,2014年1~6月的病例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以入住PICU首次血清N-末端脑钠素原(NT-proBNP)、乳酸、WBC计数、血糖、心肌酶谱(CK、CK-Mb、LDH、 Mb)、PCT、CRP 检查结果作为分析指标,通过受试者特征工作(ROC)曲线,筛选出曲线下面积(AUC)>0.7的实验室指标,确定各项指标的最佳界值。以 Logistic 回归分析各项实验室指标对预后的影响,以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各项实验室指标的β值作为原始赋分,同时对β值取整后作为简化赋分,建立风险模型并验证,考察不同总评分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362例数据纳入死亡风险模型的建立,男230例(63.5%),女132例,年龄(24.0±14.8)个月,死亡25例(6.9%);验证数据共171例,男111例(64.9%),女60例,年龄 (24.3±13.5)个月,死亡11例(6.4%)。①血 NT-proBNP、乳酸、WBC、血糖、心肌酶谱和PCT的 ROC AUC均>0.70。②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血清 NT-proBNP、乳酸、WBC和血糖是死亡的危险因素,OR(95%CI)分别为30.67 (3.64~258.68)、5.22 (1.22~22.33)、10.04 (2.12~ 47.53)和10.56 (1.88~59.27)。③WBC>16.5×109·L-1、血糖>7.8 mmol·L-1、NT-proBNP>10 ng·mL-1、乳酸>3.2 mmol·L-1、NT-proBNP 1.3~10 ng·mL-1分别赋2.31、1.65、3.42、2.36和1.98分,简化赋分分别为2、2、3、2和2分。④使用原始赋分和简化赋分,以验证数据预测死亡的ROC 曲线 AUC均为 0.99;简化赋分以4分为界值时其预测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100%和 95.6%。结论 4项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简化赋分对预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预后有较好价值,总评分≥4分的患儿应引起高度重视。

  • 2006至2014年北京单中心儿童乙型流感病毒流行的监测
  • 王芳 孙宇 赵林清 邓洁 田润 钱渊 朱汝南
  • 2015 Vol. 10 (4): 255-259. DOI:
  • 摘要 ( 761 ) PDF (1032KB)( 1580 )
  • 目的 了解北京单中心儿童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为流感的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2006年9月至2014年5月对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和急诊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传代狗肾细胞(MDCK细胞)行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分离,并用特异性血清对分离到的流感病毒进行凝集抑制试验鉴定型别。同时接种人喉癌细胞(HEp-2)行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分离。分为8个监测年度,以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2006至2007年)为1个监测年度,余7个年度类推。对8个监测年度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特征行描述性分析,并与同期甲型流感病毒的流行特点进行比较。结果 6 150份咽拭子标本检测了流感病毒,分离到乙型流感病毒345株(5.6%),其中166株(48.1%)B/V系毒株和179株(51.9%)B/Y系毒株。①8个监测年度,出现5个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高峰。除2006至2007年外, 2007至2008、2009至2010、2011至2012和2013至2014年的流行高峰呈隔年流行的特点,月阳性率最高可达46.2%(2008年1月和2012年2月)。2006至2007、2009至2010、2010至2011和2013至2014年,甲型流感病毒阳性率高于乙型流感病毒,且乙型流感流行高峰均出现在甲型流感流行高峰后;2007至2008和2011至2012年,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高于甲型流感病毒,且乙型流感病毒流行高峰均出现在甲型流感流行高峰前。②8个监测年度中2006至2007、2007至2008、2010至2011和2011至2012年B/V系和B/Y系乙型流感病毒同时流行,余4个年度为其中之一流行株流行。2009至2010、2011至2012和2013至2014年的流行株与WHO推荐的流感疫苗中的乙型流感病毒型别相匹配。③345例乙型流感病毒阳性患儿中,~12岁以下组中随着患儿年龄增大而乙型流感病毒阳性率增高。结论 2006年9月至2014年5月北京地区儿童乙型流感病毒的流行基本呈现隔年出现高峰的流行趋势。在2个谱系同时流行的4个流行季中,分别以B/V或B/Y系乙型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株。

  • Y染色体AZFc区域部分缺失与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的关联性
  • 王珺 刘芳 谢华 吴欣洁 金春华 陈晓丽
  • 2015 Vol. 10 (4): 260-264. DOI:
  • 摘要 ( 1013 ) PDF (3457KB)( 2584 )
  • 目的 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男童的基因组微失衡,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C区(AZFc)部分缺失对其的致病性。方法 提取1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男童(先证者)及其父亲外周血DNA,利用CytoOneArray 染色体芯片行全基因组微失衡初筛,之后采用定制4×180K SNP+CNV精神发育相关芯片行全基因组微失衡筛查。选择特异性STS标签sY1191,sY1291作为引物,利用PCR特异性扩增11例正常男童,9/20例4×180K SNP+CNV芯片检测异常的精神发育迟滞未伴小阴茎男童,先证者及其父亲的Y染色体AZFc区域。 进一步对170例精神发育迟滞未伴小阴茎男童行PCR扩增,分析AZFc区域缺失频率。结果 ①CytoOneArray 染色体芯片检测发现先证者存在AZFc区域全缺失(chrY:24646690-28103711),定制4×180K SNP+CNV精神发育相关芯片排除其他精神发育相关基因组微失衡,发现AZFc区域部分缺失(chrY:24873066-25203027;chrY:25850255-26245019),结果不同于CytoOneArray 染色体芯片。②20例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男童行4×180K CNV+SNP芯片检测,5例存在Y染色体AZFc区域部分缺失,但缺失起止点不同;4例为已知的致精神发育异常的基因组微失衡。③PCR验证表明先证者及其父亲为AZFc区域b2/b3缺失,此片段缺失同时存在于1/11例正常男童、4/9例精神发育迟滞未伴小阴茎男童。④精神发育迟滞未伴小阴茎男童AZFc区域b2/b3缺失频率为15.1%(27/179)。结论 AZFc区域b2/b3缺失可能不是精神发育迟滞伴小阴茎男童的致病病因,此AZFc区域部分缺失在中国人群中为多态性位点。

  • 抗炎治疗改善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儿的症状和注意力
  • 张静 张清清 江帆 殷勇 陈洁
  • 2015 Vol. 10 (4): 265-268. DOI:
  • 摘要 ( 854 ) PDF (773KB)( 1334 )
  • 目的 探讨非手术抗炎治疗对轻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儿临床症状、生命质量及注意力损害的疗效。方法 以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学中心门诊就诊并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5~7岁、体重正常、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在1~5·h-1的OSAS患儿为研究对象。予鼻部糖皮质激素和白三烯受体调节剂(孟鲁司特钠)治疗16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行扁桃体、腺样体体积评分,PSG监测睡眠结构和觉醒参数,整合视听持续测试评估综合注意力商数及反应控制商数,检测尿液半胱氨酰白三烯(CysLTs)水平,行生命质量评分(OSA-18),分析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 66例轻度OSAS患儿进入分析,年龄(5.5±0.8)岁,男36例(54.5%)。①抗炎治疗后扁桃体、腺样体体积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扁桃体:(2.0±0.5) vs (2.4±0.6),腺样体:(1.5±0.7) vs (2.2±0.6);P均<0.05]。② PSG参数快速眼动睡眠期百分比、AHI、总觉醒指数、呼吸相关觉醒指数、睡眠压力指数、最低SpO2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7例(41%)治疗后PSG监测正常(AHI<1·h-1)。③治疗后综合注意力商数、综合反应控制商数和OSA-18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综合注意力商数:(111.5±4.8) vs (106.0±9.5),综合反应控制商数:(103.1±7.1) vs (98.7±7.0);OSA-18:(33.2±5.7) vs (44.7±8.1);P均<0.05]。④治疗后尿液Cys-LTs(pg·mL-1)/尿肌酐(mg·dL-1)比值较治疗前下降,(7.7±1.1) vs (8.6±0.5) ,P =0.039。结论 鼻部糖皮质激素联合白三烯受体调节剂治疗可改善轻度OSAS患儿的临床症状、间歇性缺氧和睡眠片段化,且可改善轻度OSAS患儿的注意力损害。

  • 重庆单中心手足口病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 王琼肖 许红梅
  • 2015 Vol. 10 (4): 269-274. DOI:
  • 摘要 ( 664 ) PDF (1345KB)( 1501 )
  • 目的 了解2014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的流行特点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4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传染病报卡的手足口病病例和住院的手足口病病例,描述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对住院并采集了粪便标本的手足口病病例,以RT-PCR方法行肠道病毒DNA扩增和鉴定并测序分型,构建系统进化树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 207例手足口病患儿进入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男:女为1.5:1,以散居及幼托为主(97.9%),发病中位年龄2.1岁(1 d至17岁),5岁以下患儿占94.2%;呈现4~6月和9~12月2个流行高峰,分别占全年发病的36.9%和52.8%。364例住院且行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手足口病病例进入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其中239例为重症病例,EV71感染占64.4%;单纯EV71 195例(53.6%)、单纯CA16 18例(4.9%)、单纯CA6 23例(6.3%)、单纯CA10 6例(1.6%)、混合感染45例(12.4%)、其他肠道病毒77例(21.1%);EV71在1~6月检出率高,CA6在9~12月检出率高,EV71/CA6混合感染占9.3%。病毒序列分析显示2014年重庆地区分离到的EV71属于C4a亚型,CA16为B1b亚型,CA6与日本及西班牙等地的代表菌株同源性较高,CA10与中国其他地区流行株同源性较高。结论 2014年重庆地区手足口病流行呈双峰模式,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散居及幼托儿童为主。手足口病流行的病毒株为EV71 C4a亚型和CA16 B1b亚型。

  • 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9例临床分析
  • 陈文雄 杨思达 高媛媛 周艳霞 刘鸿圣 彭炳蔚 王秀英 麦坚凝 陶建平 宁书尧 钟燕银
  • 2015 Vol. 10 (4): 275-280. DOI:
  • 摘要 ( 834 ) PDF (8813KB)( 1344 )
  • 目的 通过分析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CSE)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提高对NCSE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神经内科诊断为重症病毒性脑炎NCSE的病例。结果 ①9例重症病毒性脑炎NCSE连续病例进入本文分析,男5例。脑炎起病年龄(7.2±3.9)岁;Glasgow评分(8.6±1.9)分;脑炎起始与NCSE起始间隔4~70(19.4±20.9)d;昏迷中癫痫持续状态(SEC)4例,复杂部分发作持续状态4例,不典型失神发作持续状态1例。②病因包括病毒性脑炎8例,病毒性脑炎抗癫痫药物调整1例;9例前驱均有惊厥,其中3例伴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③9例临床发现主要有口面部或肢体微小抽动、认知障碍、孤独症样行为等。④VEEG发作期主要以背景活动变慢,伴δ、θ、β、棘节律,或棘慢波持续发放为特征。⑤4例SEC患儿予麻醉药联合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发作平均持续42.8 d;5例非SEC患儿予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其中3例发作平均持续9 d,1例抗癫痫药物调整所致NSEC发作持续4个月。⑥1例自动出院失访,1例死亡,余7例随访3个月至2.5年;6例VEEG均有不同程度的发作期或发作间期脑电异常,1例正常;1例神经学功能正常,5例有不同程度认知下降伴继发性癫痫,1例持续植物状态伴继发性癫痫。结论 口面部或肢体运动现象、认知及行为改变为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NCSE临床特征;发作期脑电波形变异大,棘节律可能是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NCSE的独特形式;抗癫痫治疗及起效时间与NCSE类型相关。

  • 儿童播散性隐球菌病8例临床特征和预后
  • 谢新宝 朱燕凤 王晓红 俞蕙 曾玫 陆怡 沈军 杨天娇
  • 2015 Vol. 10 (4): 281-286. DOI:
  • 摘要 ( 850 ) PDF (2400KB)( 1599 )
  • 目的 探讨儿童播散性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播散性隐球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和预后。结果 8例播散性隐球菌病连续病例进入分析,男5例,女3例,平均年龄6.1岁。血清HIV抗体均阴性,流式细胞仪检测CD4细胞计数正常。2例起病前曾口服糖皮质激素,余6例否认免疫抑制剂服用史及基础疾病史。8例患儿家长均否认鸽子或其他禽类接触史。8例患儿起病均表现为持续发热,7例有明显的肝脾肿大,4例有黄疸,2例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状,2例服用糖皮质激素患儿有皮肤损害,8例均无头痛、呕吐或意识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8例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均>1:640,6例血培养结果示新型隐球菌阳性,4例CSF隐球菌抗原升高,5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8例血清IgE均升高,平均3 896.5 KuA·L-1。3例影像学检查提示累及胆道,肝内胆管扩张,胸部CT示7例累及肺部。8例起病至确诊2~7周,均接受全身性抗真菌治疗(两性霉素B联合5-氟胞嘧啶或氟康唑),其中1例治疗后出现隐球菌相关性免疫重建炎症综合征,8例治疗反应良好。8例诱导治疗结束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IgE水平均恢复正常,停药后随访3~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 播散性隐球菌病可发生于无HIV感染的儿童,可累及多系统脏器,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肺部受累多见。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和血清IgE水平升高是本病实验室检查的显著特点。

  • 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临床特征及生酮饮食近期疗效分析
  • 周渊峰 龚晓妍 周水珍 王艺 柴毅明 郁莉斐 王新华 卢忠英
  • 2015 Vol. 10 (4): 287-291. DOI:
  • 摘要 ( 668 ) PDF (2564KB)( 1686 )
  • 目的 分析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收治的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资料、EEG及抗癫痫药物治疗情况,并评估生酮饮食(KD)的近期疗效。结果 ①18例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进入分析,均经长程视频EEG监测到癫痫性痉挛发作,男13例,女5例,年龄2~10岁(中位年龄5.5岁)。癫痫起病年龄1~8岁(中位年龄3岁);病程1~72个月(中位病程9个月)。②首次发作为癫痫性痉挛4例(22.2%),其他发作类型14例(77.8%)。③发作间期EEG呈典型高度失律4例(22.2%)。④7例为症状性癫痫(病毒性脑炎后遗症4例,围生期脑损伤3例),另11例病因不明,18例均有不同程度精神运动发育落后。⑤在电-临床综合征分类上,符合晚发型婴儿West综合征4例,Lennox-Gastaut综合征4例。⑥18例在抗癫痫药物治疗期间随访3~24个月,抗癫痫药物治疗末次随访时单药治疗2例,多种抗癫痫药物治疗16例;4例维持无发作,14例(77.8%)为药物难治性癫痫。8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接受KD治疗,治疗3个月末完全无发作3例,有效2例,无效3例,有效率62.5%(5/8),完全无发作率37.5%(3/8)。8例均能耐受KD且均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事件。结论 儿童晚发型癫痫性痉挛发作不仅见于West综合征,也可见于其他癫痫性脑病,EEG缺乏特征性高度失律,多为药物难治性癫痫,KD治疗安全且具有一定的近期疗效。

  • 15q11.2-13.2微重复四倍体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 李小燕 陈倩 谢华 王立文 陈晓丽 李尔珍 钟建民
  • 2015 Vol. 10 (4): 292-296. DOI:
  • 摘要 ( 1167 ) PDF (3257KB)( 2431 )
  • 目的 采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分析1例常规染色体核型拟诊为21/22三体的发育迟缓伴孤独症患儿,明确遗传学诊断。方法 收集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标本,常规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400-550带)检测患儿及其父母的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筛查患儿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异常的基因拷贝进行染色体精确定位和定量。结果 女,2岁,发育迟缓伴孤独症样表现。外侧眼角下垂、内眦赘皮。常规染色体核型检查(320带)分别为47,XX,+22和47,XX,+21。高分辨染色体核型分析显示,该患儿携带额外标记染色体(SMC),核型为47,XX,+mar dn,尚不能确定是否为21/22三体携带者,患儿父亲高分辨率核型染色体分析提示为46,XY,母亲为46,XX,提示患儿携带SMC为新生突变。array-CGH检测显示15q11.2-13.2区域微重复(chr15:22684529-30730543,8.0 Mb,hg19)。FISH验证该SMC来源于15号染色体,由15q11.2-13.2区域二倍体及双着丝粒组成。患儿最终诊断为15q11.2-13.2微重复四倍体综合征。复习文献报道的15q11.2-13.2拷贝数增加病例的临床表型,微重复四倍体综合征的主要表型有智力低下/发育迟缓(100%)、肌张力低下(92.9%)、孤独症/孤独症样表现(71.4%)和癫痫(61.5%)等。结论 15q11.2-13.2微重复四倍体综合征是患儿发生精神发育迟滞伴孤独症的遗传学基础,array-CGH能够快速、准确地检测基因组的微小失衡。

  • 泛素特异性修饰酶2-69对大鼠系膜细胞内饰胶蛋白聚糖表达和泛素化降解的调节
  • 骆伟丽 茅幸 孙建勇 赵仲华 张志刚 吴慧娟
  • 2015 Vol. 10 (4): 297-301. DOI:
  • 摘要 ( 585 ) PDF (1592KB)( 1818 )
  • 目的 研究泛素特异性修饰酶2-69(USP2-69)对系膜细胞(MC)内饰胶蛋白聚糖(DCN)表达和泛素化的调节作用。方法 ①培养MC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肾MC内USP2-69的表达;②采用免疫共沉淀、激光共聚焦和免疫荧光法,检测MC内USP2-69是否与DCN结合,并观察两者在MC内的定位;③将pRK5-USP2-69-HA质粒瞬时转染MC后,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A、USP2-69和DCN的蛋白表达,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DCN的泛素化水平;④采用USP2-69 siRNA处理MC,用PCR检测USP2-69和DCN的mRNA表达,用time-course Western blot法检测DCN的半衰期, Western blot法检测DCN的下游效应分子(TGF-β1和Col Ⅳ)的蛋白表达。结果 ① USP2-69在MC、肝细胞(BRL-3A)和足细胞(GEC)内均有表达,其在MC内的基础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BRL-3A和GEC[MCs:(0.27±0.05),BRL-3A:(0.035±0.009),GEC:(0.012±0.004), P<0.01]。② MC总蛋白经DCN抗体免疫沉淀后,可检测到USP2-69的表达;经USP2-69抗体免疫沉淀后,可检测到DCN表达;且在MC胞质内,代表USP2-69蛋白的荧光与代表DCN蛋白的荧光存在共定位。③ 转染pRK5-USP2-69-HA质粒的MC内可检测到代表外源性USP2-69表达的HA蛋白,USP2-69和DCN蛋白表达的升高,同时DCN的泛素化水平明显降低。④ 经USP2-69 RNA干扰的MC内DCN的mRNA水平没有明显改变,但其半衰期明显缩短(3 h),且TGF-β1和Col Ⅳ的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结论 大鼠肾MC内USP2-69可与DCN相结合,及两者在胞质内共定位,USP2-69能够降低MC内DCN的泛素化水平及提高DCN蛋白总量并促进其功能。

综述

病案报告

  • 甲基丙二酸血症1例病例报告
  • 郭山春 徐传伟 丁晓辉
  • 2015 Vol. 10 (4): 314-316. DOI:
  • 摘要 ( 777 ) PDF (3895KB)( 1844 )
  • 目的 探讨甲基丙二酸血症被误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的原因。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先后被误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的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描述分析。入院先后误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毒性脑炎,最后确诊甲基丙二酸血症。结果 本例患儿具有呼吸深大、浅昏迷、高血糖、酸中毒等临床特点,临床上极易误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此患儿颅脑MRI表现又容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根据串联质谱血酰基肉碱分析示丙酰肉碱、丙酰肉碱与乙酰肉碱比值增高;尿液有机酸分析示甲基丙二酸及甲基枸橼酸增高,确诊为甲基丙二酸血症。结论 MMA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应加强MMA的早期识别能力,对可疑患儿及早行串联质谱血酰基肉碱、气相色谱-质谱尿有机酸检测,减少误诊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