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专家对谈录

建国60周年特稿

论著

  • 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急性期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
  • 施婷婷,于明华,张丽,曾华松,刘特长,虢艳,王红英,公亮公亮
  • 2009 Vol. 4 (5): 411-416. DOI:
  • 摘要 ( 2849 ) PDF (951KB)( 2619 )
  • 目的以川崎病(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KD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并发GCAA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的KD并发GCAA患儿为GCAA组;选取同期KD并发中小冠状动脉瘤(CAA)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GCAA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GCAA组纳入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0岁,平均(2.9±2.8)岁。中小CAA组纳入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Pearson χ2检验结果提示,年龄≤6个月或≥5岁、发热时间>14 d、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Hb降低、ESR升高和ALB降低与GCAA发生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延误诊断(OR=2.998,95%CI:1.004~8.950,P=0.047),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OR=6.556,95%CI:1.561~28.542,P=0.010),ESR≥100 mm·h-1(OR=3.591,95%CI:1.164~11.079,P=0.026)为发生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和ESR≥100 mm·h-1为KD并发GCAA的独立危险因素。

  • 血浆促酰化蛋白水平与儿童青少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关联性分析
  • 张美仙 ,赵小元 ,温宇 ,王宏伟 ,Cianflone Katherine ,程红 ,侯冬青 ,米杰
  • 2009 Vol. 4 (5): 417-423. DOI:
  • 摘要 ( 2923 ) PDF (885KB)( 2614 )
  •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血浆促酰化蛋白(ASP)水平与肥胖及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以2004年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代谢综合征(BCAMS)调查总样本中1 603名6~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标准诊断超重和肥胖。符合下述5项指标中的3项及以上者诊断为MS:①腹型肥胖(腰围≥P90);②高血压(≥P90);③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3 mmol·L-1;④三酰甘油≥1.24 mmol·L-1;⑤高空腹血糖(≥5.60 mmol·L-1)。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ASP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补体3(C3)水平。采用方差分析比较超重、肥胖及MS儿童青少年的血浆ASP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ASP水平与超重、肥胖及MS的关系。结果1 603名研究对象中男性873名(54.5%)、女性730名(45.5%);超重和肥胖者分别为291名(18.2%)和709名(44.2%);MS为376名(23.4%)。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MS检出率分别为2.2%(13/603名)、15.5%(45/291名)和44.9%(318/709名)。正常体重组血浆ASP水平男性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7,P<0.05)。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组血浆ASP的几何均值(P25~P75),男性分别为37.52(22.36~64.58)、57.88(34.10~95.11)和60.63(35.30~109.72) nmol·L-1;女性分别为44.16(27.27~74.72)、60.25(35.68~113.15)和66.68(44.56~113.97) nmol·L-1,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男性:F=34.329,P<0.001;女性:F=22.246,P<0.001)。C3水平仅在肥胖女性中升高(P<0.01)。血浆ASP水平随MS组分聚集的数目增加而升高(男性:F=16.422,P<0.001;女性:F=9.661,P<0.001),与高血压、腹型肥胖和高空腹血糖的关系尤为密切。血浆ASP水平升高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MS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相对于最低5分位值,位于最高5分位值的ASP水平与超重、肥胖和MS关系的OR值(95%CI)分别为3.90(2.38~6.39)、6.05(4.06~9.01)和2.89(1.93~4.33)。结论超重、肥胖和MS儿童青少年血浆ASP水平明显升高,血浆ASP水平可能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和MS的发生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 中国4城市2~7岁分析人群维生素B12营养状况流行病学调查
  • 李宁 ,黎海芪 ,魏庄 ,张红忠 ,廖艳 ,杨少萍
  • 2009 Vol. 4 (5): 424-430. DOI:
  • 摘要 ( 2475 ) PDF (694KB)( 2580 )
  • 目的了解4城市2~7岁分析人群维生素B12的营养状况。方法2007年5~9月和2008年5~10月,对2 002名2~7岁分析人群进行体格检查、膳食调查、血常规检查及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其中重庆市485名、北京市513名、珠海市503名、武汉市501名。结果①2 002名2~7岁分析人群平均维生素B12水平 (ng·L-1)为775±312,市区(835±271)高于郊区(720±338),P<0.001;其中重庆市为756±220、北京市为840±414、珠海市为772±245、武汉市为736±317,地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2~7岁分析人群维生素B12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P>0.05;2~5岁组维生素B12水平随年龄增长呈降低趋势,r=-0.146,P<0.001;5岁~组和<7岁组维生素B12水平相近。③4城市分析人群维生素B12减少(<300)检出率为4.7%。其中维生素B12缺乏(<200)检出率为1.5%,边缘性缺乏(200~300)检出率为3.2%。重庆市、北京市、珠海市和武汉市分析人群血清维生素B12减少检出率分别为2.1%、3.9%、3.2%和9.6%。④分析人群维生素B12水平主要受膳食维生素B12摄入量的影响,P<0.001。分析人群平均膳食维生素B12摄入量(μg·d-1)市区(2.4±2.0)高于郊区(2.0±1.4 ),P<0.05;重庆市、北市京、珠海市和武汉市分析人群平均膳食维生素B12摄入量分别为1.9±1.3、2.8±1.6、2.6±1.8和1.6±1.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⑤分析人群维生素B12水平与Hb水平呈低度相关,P<0.001。结论4城市分析人群存在维生素B12减少,以边缘性缺乏为主。儿童维生素B12营养状况受膳食维生素B12摄入量的影响,分析人群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何时达到成人水平有待研究。

  • 指甲游离缘及毛发中核DNA抽提方法的探讨
  • 张弘 ,陈虹帆 ,安宇 ,王红艳,段文元
  • 2009 Vol. 4 (5): 431-435. DOI:
  • 摘要 ( 2346 ) PDF (739KB)( 2794 )
  • 目的探讨指甲游离缘及毛发中抽提核DNA的方法,并对抽提结果进行评估。方法采集5名健康成人志愿者指甲游离缘、发根及发干样本各30份。分别用无水乙醇和蒸馏水浸泡样本,去除外源性DNA。每份指甲游离缘样本为3 mg指甲游离缘碎片;每份发根或发干样本各为3段0.3~0.5 cm发根或发干。分别采用酚氯仿法、Chelex-100法和QIAamp DNA Investigator试剂盒法抽提3种样本的核DNA,并运用PCR扩增对抽提DNA进行评估。扩增片段位于不同染色体上,长度分别为188、248、300和741 bp。PCR扩增产物用1.8%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为探讨样本量对抽提结果的影响,任意取指甲游离缘1、3和5 mg,发根及发干各1、3和5根重复实验,并比较结果。初步探讨增加Taq酶量对黑色素抑制的消除作用。结果在3种抽提方法中长度为248 bp的引物扩增成功率均为最高。指甲游离缘样本使用试剂盒法抽提核DNA PCR扩增成功率显著高于酚氯仿法及Chelex-100法(P<0.05)。发干样本使用试剂盒法抽提核DNA PCR扩增成功率显著高于酚氯仿法(P<0.05)。发根样本3种方法抽提核DNA PCR扩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甲游离缘样本的PCR扩增成功率显著高于发根及发干样本(P<0.05),发根和发干样本的PCR扩增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剂盒法抽提指甲游离缘、发根和发干核DNA PCR扩增成功率随样本量增加而提高。酚氯仿法和Chelex-100法抽提发根或发干样本核DNA PCR扩增成功率随样本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提示可能存在黑色素抑制作用。增加Taq酶量对于消除黑色素抑制有一定作用。结论①3种抽提方法均能成功从指甲游离缘及毛发中抽提到核DNA,试剂盒法成功率最高。②指甲游离缘、发根和发干均可作为核DNA采样源,从指甲游离缘抽提DNA成功率最高。

  • 改进探针标记法斑点杂交在轮状病毒VP7分型中的应用
  • 董慧瑾,钱渊,张又,陈冬梅,赵林清,刘立颖
  • 2009 Vol. 4 (5): 436-441. DOI:
  • 摘要 ( 2323 ) PDF (1918KB)( 2542 )
  • 目的建立一种更加简便的A组人轮状病毒(HRV)核酸斑点杂交VP7分型方法,以便用于对HRV流行情况进行调查。方法在HRV VP7编码基因各G基因型间高度变异而型内高度保守区域设计分型探针,在该区域的两侧相对保守区域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利用PCR分别将地高辛标记HRV 5种常见型别(G1~4,G9型)的DNA探针,建立基于VP7的斑点杂交方法;选取经抗原检测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均为HRV阳性的2006至2008年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200份,RT-PCR扩增VP7全基因,并对扩增阳性产物应用斑点杂交方法进行G型别分析。结果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在5种型别探针间无交叉反应,各型探针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10 pg。200份PAGE阳性标本中162份RT-RCR扩增VP7基因阳性,斑点杂交显示G1型41例(25.3%),G2型2例(1.2%),G3型63例(38.9 %),G9型35例(21.6%),混合感染19例(11.7%),杂交未分出型2例(1.2%),未检测到G4型HRV。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斑点杂交方法敏感度和特异度强,适合在HRV大规模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时应用。通过该方法的初步应用,发现北京地区婴幼儿HRV除了常见的G1、G2和G3型外,还有G9型感染。

  • 制备中国人物静态面部表情图片及信度效度的初探
  • 顾莉萍 ,静进 ,金宇,徐桂凤 ,梁华妮 ,黄赛君 ,杨文翰 ,五十岚一枝
  • 2009 Vol. 4 (5): 442-447. DOI:
  • 摘要 ( 3626 ) PDF (2592KB)( 2797 )
  • 目的初步制备开心、生气、吃惊、害怕、伤心、讨厌和中性7种中国人物静态面部表情图片库以提供情绪研究的取材,探讨采集真实人物面部表情的方法。方法选取学龄前期、学龄期、小学、中学、成年早期、成人中期和成人晚期5~80岁五官端正的健康中国人。告知受试者各种面部表情内在情绪涵义、等级强度及面部表情特征,继而以谈话法结合个体背景和经历诱发面部表情,所有面部表情均在统一拍摄条件下由同一人采用数码相机拍摄。初步制备7种基本面部表情图片,经研究小组成员初步筛选出的图片进行统一处理,制作成10 cm×15 cm不同面部表情图片;进而以健康大学生对面部表情图片进行第2次筛选,对筛选后识别一致率较高的面部表情图片进行重测信度评价,同时以日本女性面部表情图片为参照评价效度。结果第1次筛选出80张面部表情图片,59名大学生第2次筛选出21张面部表情图片(每种面部表情各3张)。28名大学生进行重测信度、表情强度和效度测试。21张面部表情图片的重测信度较日本女性面部表情图片略好,除生气2张、害怕3张、伤心1张及讨厌3张图片重测信度低于70%外,其余表情重测信度均较高,负性表情(生气、害怕、伤心和讨厌)图片的效度较低,开心、中性和吃惊表情图片的效度较高。结论中国人物静态面部表情是具有代表性和信度较高的表情图片,可作为情绪研究的材料。面部表情的表达及内在情绪的判断受异族效应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 早产儿颅内出血与血小板参数变化及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 梁志强 ,陈尚勤,林振浪 ,张姿英 ,陈鲜威 ,林锦
  • 2009 Vol. 4 (5): 448-452. DOI:
  • 摘要 ( 2601 ) PDF (1036KB)( 2499 )
  •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分析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I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在温州医学院附属育英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胎龄<34周、出生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生后2周内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为ICH组和无ICH组。ICH组根据ICH分度结果分为轻度(Ⅰ和Ⅱ度)和重度ICH(Ⅲ和Ⅳ度)亚组。入选患儿在入院第2天检测血小板各项参数,采用PCR及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各组等位基因比例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结果ICH组纳入68例,其中轻度ICH亚组53例,重度ICH亚组15例;无ICH组纳入75例。ICH组PL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PCT)显著低于无ICH组,P<0.05;重度ICH亚组较轻度ICH亚组上述指标下降更显著,P<0.05。ICH组58/68例、无ICH组65/75例成功进行了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检测。ICH组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的各基因型比例为:TT 77.6%(45/58例),TM 17.2%(10/58例),MM 5.2%(3/58例);M基因频率为13.8%(16/116频次);无ICH组为TT 89.2%(58/65例),TM 10.8%(7/65例),MM 0;M基因频率为5.4%(7/130频次)。两组M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度ICH亚组与重度ICH亚组M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5% vs 20.0%)。ICH组和无ICH组各基因型比例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含有M等位基因患儿PLT和PCT显著低于无M等位基因患儿。结论①ICH早产儿存在血小板参数异常现象;②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ICH发生的关联性值得更细化的研究;③血小板膜糖蛋白GPIbαHPA-2 M等位基因可能与早产儿ICH的严重程度无关。

  • 广东省中山市城区6~12岁学龄儿童鼻眼气道皮肤过敏症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 肖晓雄,黄东明,阮健,何晓玲,李丽莲,汪叶红,郑伯强,黄英,崔碧云,高丽君
  • 2009 Vol. 4 (5): 453-457. DOI:
  • 摘要 ( 3459 ) PDF (542KB)( 3179 )
  • 目的了解广东省中山市城区6~12岁学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制定过敏性疾病预防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中山市城区4所小学6~12岁学龄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家族史、鼻过敏症状、眼过敏症状、气道过敏症状和荨麻疹或其他皮肤过敏症状等6部分。问卷结果提示有过敏性疾病相关症状且自愿参加检测的儿童行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4 478名儿童参与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 085份,有效率为91.2%。结果显示,25.2%(1 030/4 085名)儿童的父亲或母亲曾患过敏性疾病,父母患有过敏性疾病其子女过敏性疾病相关症状的发生率也显著增高。24.0%(980/4 085名)儿童出现过鼻过敏症状,男602名,女378名。51.9%(2 120/4 085名)儿童出现过眼过敏症状,以春季为主(77.8%,1 650/2 120名)。3.4%(140/4 085名)儿童曾患有哮喘,其中17名(12.1%)在过去1年内有哮喘发作。17.7%(722/4 085名)儿童曾出现过荨麻疹或其他皮肤过敏症状。220名儿童自愿进行了SPT,其中196名结果阳性(89.1%),主要过敏原依次为:屋尘螨185名(94.4%)、粉尘螨181名(92.3%)、热带螨120名(61.2%)、艾蒿45名(23.0%)、狗毛27名(13.8%)及猫毛26名(13.3%)。 结论中山市城区学龄儿童过敏性疾病相关症状发生率较高,螨虫是本地区儿童最主要的过敏原。

  • 早期胰岛素泵注对脓毒症大鼠肝损害的影响
  • 张春敏 ,曾其毅
  • 2009 Vol. 4 (5): 458-462. DOI:
  • 摘要 ( 2796 ) PDF (1764KB)( 2634 )
  •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泵注对脂多糖(LPS)致大鼠脓毒症模型肝损害的保护作用。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LPS+生理盐水组、LPS+胰岛素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组均为8只。各组大鼠在实验前1 d行右颈外静脉置管术。LPS+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 mL·h-1;LPS+胰岛素组腹腔注射LPS 10 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胰岛素生理盐水溶液1 mL·h-1 (胰岛素用量为0.25 U·kg-1·h-1)。生理盐水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g·kg-1,同时持续静脉泵注生理盐水1 mL·h-1。测定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前和注射后2、6、12、24 h的血糖水平,检测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6 h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24 h的血清ALT和AST水平,并观察各组腹腔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4 h的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LPS+生理盐水组在腹腔注射LPS后各采样时间点,血糖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5)。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和6 h,LPS+生理盐水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注射LPS或生理盐水后24 h,LPS+生理盐水组血清ALT和AST水平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LPS+胰岛素组注射LPS后各采样时间点血糖、TNF-α、IL-6、ALT及AST水平均显著低于LPS+生理盐水组(P<0.05),LPS+生理盐水组肝脏病理学检查示局灶性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小叶间静脉充血扩张;LPS+胰岛素组肝脏病理学改变较LPS+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结论早期胰岛素静脉泵注可通过抗炎和降低应激性高血糖作用减轻LPS诱导的肝损害。

临床研究设计系列讲座

综述

儿科科室介绍

病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