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焦点评论

专家对谈录

论著

  • 上海市3城区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交互式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
  • 李斐 周迎春 金志娟 施榕 金星明
  • 2010 Vol. 5 (5): 326-334. DOI:
  • 摘要 ( 2691 ) PDF (1999KB)( 3686 )
  • 目的 对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儿童行交互式干预,观察饮食行为的改善情况。方法 选择上海市3个城区(长宁区、卢湾区和虹口区)1~6岁常住户籍儿童。编制《上海市儿童饮食行为调查和干预随访问卷》基线版和随访版,经专业培训合格的社区儿保医生确定研究起点(T0)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入组,以密封信封的方式将入组儿童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根据年龄分为1、2、3、4、5和6岁亚组;根据营养状况分为营养正常、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亚组。干预组在T0时首次干预,并于干预后1(T1)、3(T2)、6(T3)和9个月(T4)分别以随访版内容评估和干预。对照组于T0、T4时点分别行基线版和随访版评估,不行交互式干预。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饮食行为状况,并计算得到1例有益结果需干预的人数(NNT)和不良行为保持率。结果 2009年1~10月共纳入有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490例,至T4时点,随访完全不依从2例,部分不依从26例,失访率为5.7%(28/490例)。462例有效数据纳入分析,干预组245例,对照组217例。①干预组T0时点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综合评分为(19.7±0.0)分,T4时点为(14.2±0.3)分,呈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T0时点为(19.7±0.5)分,T4时点为(19.6±0.1)分,无显著改变(P>0.05)。②干预组T0~T4不同时点各年龄亚组饮食行为问题综合评分随交互式干预的介入均呈下降趋势,各年龄亚组儿童饮食行为综合评分T4较T0时点均显著降低(P<0.01),其中3岁亚组Δ(T0-T4)减分最多,6岁亚组Δ(T0-T4)减分最少,3和6岁亚组间Δ(T0-T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2例存在不良饮食行为问题的儿童干预效果NNT为2.5(95%CI:2.1~3.0),总的不良饮食行为保持率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干预组营养正常与重度营养不良亚组饮食行为问题综合评分T4较T0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营养正常和重度营养不良亚组饮食行为问题综合评分T4较T0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④干预组干预前后各单项饮食行为问题评分T4较T0时点均有显著降低(P<0.01);但干预后各项饮食行为问题的Δ(T0-T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各项饮食行为问题评分T4较T0时点无显著降低(P>0.05)。各单项饮食行为NNT为1.4~2.5。各单项不良饮食行为保持率干预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理的饮食行为干预可改善儿童的不良饮食行为,交互式干预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干预方法。

  •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遗传关联性的Meta分析
  • 杨琳 丁俊杰 周文浩
  • 2010 Vol. 5 (5): 335-348. DOI:
  • 摘要 ( 3592 ) PDF (3308KB)( 3703 )
  • 目的 评价不同人群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s、Cochranc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0年2月。获得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遗传关联性的相关文献。以新生儿黄疸为病例组。依据NHI-NHGRI研究工作组2007年制定的遗传关联性研究报告规范为基础,并依据相关文献选取其中的14条标准用于文献质量评价。以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为指标,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的OR值及其95%CI。 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284篇,22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英文文献18篇,中文文献4篇);病例组1 444例,对照组1 835例。按人群构成分为4个亚组: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和泰国及高加索人群(印度、土耳其和美国)。①GLY71ARG基因型A/A+G/A频率:中国(OR=2.84,95%CI:2.14~3.76),日本(OR=3.22,95%CI:2.03~5.11),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2.41,95%CI:1.56~3.72)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加索人群(OR=1.98,95%CI:0.49~8.03)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A/A频率:中国(OR=6.47,95%CI:3.24~12.94),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21.01,95%CI:5.21~84.79)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日本(OR=3.08,95%CI:1.00~9.49)和高加索人群(OR=5.89,95%CI:0.24~145.49)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等位基因频率:中国(OR=2.82,95%CI:2.22~3.58),日本(OR=2.50,95%CI:1.72~3.62),马来西亚和泰国人群(OR=3.01,95%CI:2.07~4.37)病例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加索人群(OR=2.47,95%CI:0.66~9.25)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TATA基因型7/7+6/7频率:中国(OR=0.59,95%CI:0.36~0.96)和日本人群(OR=0.15,95%CI:0.04~0.51)对照组均显著高于病例组;马来西亚(OR=1.31,95%CI:0.59~2.92)和高加索人群(OR=1.18,95%CI:0.68~2.02)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因型7/7频率:中国(OR=1.78,95%CI:0.11~28.69),日本(OR=0.38,95%CI:0.04~3.56),马来西亚(OR=2.46,95%CI:0.46~13.06)和高加索人群(OR=1.45,95%CI:0.91~2.33)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7频率:中国(OR=0.65,95%CI:0.35~1.21),马来西亚(OR=1.40,95%CI:0.59~3.29)和高加索人群(OR=1.17,95%CI:0.80~1.69)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日本人群(OR=0.15,95%CI:0.04~0.50)对照组显著高于病例组。结论 现有证据表明UGT1A1基因GLY71ARG多态性与中国、日本、马来西亚及泰国人群新生儿黄疸有关联性;启动子TATA重复多态性与新生儿黄疸无关联性。

  • 中国0至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生长规律的研究
  • 张亚钦 李辉 季成叶
  • 2010 Vol. 5 (5): 349-354. DOI:
  • 摘要 ( 3940 ) PDF (952KB)( 4808 )
  • 目的 分析中国0~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坐高腿长比)的生长变化规律,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及长期变化趋势。方法 以2005年“中国九市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和“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中九城市正常汉族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调查地区包括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市的城区及乡村。身高(<3岁以身长表示)和坐高(<3岁以顶臀长表示)均为现场测量获得。按照气候、环境等因素将调查城市分为北部(北京、哈尔滨和西安)、中部(上海、南京和武汉)和南部(广州、福州和昆明)3个地区。探讨身体比例的自然生长规律;分析身体比例的性别、城乡和地区差异。以1985年上述两项调查的数据资料为参照,分析身体比例20年的变化趋势。结果 ①身体比例呈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小的趋势,男性在12~13岁、女性在10~11岁时身体比例降至最低,随后略微回升,17岁以后基本稳定。②身体比例的性别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城乡,11岁前男女差别甚微,11岁后女性略高于男性,在13岁时差别幅度最大。身体比例的城乡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论性别,6~7岁前城乡差别不大,之后乡村略高于城区,12~13岁后城乡基本无差异。身体比例地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不论城乡和性别,北、中和南部3个地区儿童青少年的身体比例曲线几乎重合。③2005年身体比例在7~12岁较1985年出现小幅下降,儿童早期和青春后期身体比例无明显变化。结论 中国0~18岁正常儿童青少年身体比例随年龄增长呈规律性变化;身体比例在青春期前性别差别不明显,青春期后女性略高于男性;身体比例不存在明显的城乡和地区差别,未呈现明显的长期变化趋势。

  • 高危孕妇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点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 晁桂华 郑陈光 莫云 蒙达华 吕华超 谭玲
  • 2010 Vol. 5 (5): 355-359. DOI:
  • 摘要 ( 2900 ) PDF (1726KB)( 4241 )
  • 目的 探讨高危孕妇胎儿心室内强回声点(EIF)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2007年2月至2010年1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行产前检查高危孕妇的临床和胎儿EIF结果资料。以胎儿EIF筛查阳性者为EIF病例组,胎儿EIF筛查阴性者为EIF对照组。统计EIF的分布、径线和数量,染色体核型检查结果,超声所见其他系统畸形,其他染色体异常软指标的检出情况以及EIF的随访结果。分析高危孕妇胎儿EIF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相关性。结果 4 008例高危孕妇进入分析。EIF病例组227例(5.7%),EIF对照组3 781例(94.3%)。①EIF病例组中213例(93.8%)胎儿EIF为单个性;215例(94.7%)分布于左心室,8例(3.5%)分布于右心室,4例(1.8%)分布于左右心室。EIF径线为1.6~6.5 mm,216例(95.2%)EIF径线在2~3 mm。②EIF病例组染色体核型异常8例(3.5%),其中唐氏综合征5例、特纳综合征1例及平衡易位2例。EIF对照组染色体核型异常88例(2.3%),其中唐氏综合征41例、18-三体综合征12例、13-三体综合征2例、特纳综合征12例、家族性平衡易位16例及倒位5例。EIF与染色体核型异常总体上无显著相关性,OR=1.53(95%CI: 0.73~3.20);EIF与唐氏综合征无显著相关性,OR=2.05(95%CI:0.80~5.25)。③EIF病例组检出其他染色体异常软指标18例,其中1例染色体核型检查诊断为唐氏综合征;EIF联合其他超声软指标与唐氏综合征无显著相关性,OR=5.37(95%CI:0.70~41.27)。EIF对照组检出染色体异常软指标64例。④EIF病例组33例高危孕妇中止妊娠。余194例按期来院随访, 其中181例(93.3%)在孕期内随着孕周的增加EIF变淡、变小或消失;7例(3.6%)于分娩后3~9个月消失,6例(3.1%)于1年后复查EIF仍存在。结论 高危孕妇胎儿EIF与染色体核型异常无显著相关性,EIF联合其他超声软指标与染色体核型异常的相关性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 婴幼儿出生至2岁身长和体重生长轨道变化的随访研究
  • 刘宇 黎海芪
  • 2010 Vol. 5 (5): 360-365. DOI:
  • 摘要 ( 2672 ) PDF (1932KB)( 3433 )
  • 目的 研究2岁内正常儿童身长、体重发生追赶生长或减速生长的状况及影响儿童身长变化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1996年8月至2008年12月,前瞻性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体检儿童的资料。均以首次体检年龄<2月龄±15 d;﹤1岁,随访≥6次(至少每2个月随访1次);~2岁,随访≥2次(至少每6个月随访1次)的原则进行随访。由专人测量儿童身长和体重,并于首次体检时询问并记录父母亲的身高。根据随访年龄,分为<2、~4、~6、~8、~10、~12、~18和~24月龄组。以首次体检(<2月龄±15 d)身长测量值为基础值计算百分位值,并计算其Z值。以~24月龄身长百分位值代表2岁时身长百分位值。生长参数参照2000年美国CDC儿童生长资料,本研究将追赶生长或减速生长定义为身长或体重百分位较前次年龄段百分位上升或下降≥1条主百分位线,且身长发生百分位线变化后能沿着新生长轨道生长,观察儿童生长轨道变化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身长与儿童基础身长Z值及父母亲身高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331名儿童(3 421人次测量数据)进入分析,其中男172例,女159例。①<2岁儿童179/331名(54.1%)的身长发生246人次追赶生长,229人次追赶生长1条百分位线,17人次追赶生长2条百分位线;56/331名(16.9%)儿童的身长出现63人次减速生长,均减速生长1条百分位线;各月龄组平均身长在P50~P75。②3~6、~12和~24月龄组儿童身长变化与母亲身高、儿童基础身长相关(均P<0.05),~12月龄组身长变化同时还与父亲身高相关(P<0.05)。③<2岁儿童309人次体重发生追赶生长,232人次追赶生长1条百分位线,77人次追赶生长2条百分位线;641人次体重发生减速生长,596人次减速生长1条百分位线,45人次减速生长2条百分位线。各月龄组平均体重的百分位值不稳定。结论 儿童出生时的体格生长水平反映胎儿期生长,但不完全决定生后生长情况。判断2岁内儿童身长变化需综合考虑基础身长、父母亲身高遗传等因素。

  • 孟鲁司特治疗婴幼儿喘息疗效和安全性系统评价
  • 张宏 李维辛 刘雅莉 孙应彪
  • 2010 Vol. 5 (5): 366-370. DOI:
  • 摘要 ( 3354 ) PDF (2263KB)( 4789 )
  • 目的 评价孟鲁司特对<2岁喘息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在研对照试验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0年3月。并手工检索相关会议论文集、药厂资料及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获得孟鲁司特治疗<2岁喘息患儿安慰剂对照的RCT文献。采用Cochrane评价手册5.0.2推荐的方法评估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以喘息相关病死率、临床症状评分和β2受体激动剂、糖皮质激素需求量为主要结局指标,以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生活质量为次要结局指标。对无法进行定量合并的文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相关文献906篇,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篇RCT文献进入系统评价。5篇文献为在研对照数据库登记的研究。纳入对象为喘息患儿。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4篇文献详细描述了随机化分组的方法,3篇文献描述了分配隐藏,6篇文献均采用双盲法,5篇文献存在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2篇文献描述了其他偏倚来源。2篇RCT文献的失访率较高(分别为21.7%和32.1%)。因各纳入文献间存在明显的临床异质性,无法进行Meta分析,故而描述性分析。①纳入文献均无喘息相关死亡的报道;②孟鲁司特4 mg·d-1或8 mg·d-1组临床症状评分、使用β2受体激动剂和糖皮质激素等,与安慰剂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纳入文献均报道了研究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患儿对孟鲁司特有较好的耐受性。孟鲁司特组和安慰剂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篇文献均没有生活质量的评价指标。结论 现有研究尚不能证实孟鲁司特治疗<2岁婴幼儿喘息有效,治疗20周也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 2006至2009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呼吸道感染患儿5种常见细菌构成比和耐药性分析
  • 付盼 何磊燕 王爱敏 薛建昌 宋建明 王传清
  • 2010 Vol. 5 (5): 371-376. DOI:
  • 摘要 ( 2973 ) PDF (990KB)( 3723 )
  • 目的 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4年中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标本中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耐药率变化。方法 以2006至200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咽拭子或痰标本行细菌培养。细菌鉴定采用NCCLS/CLSI 2006至2009年标准及英国BSAC标准。采用琼脂扩散法(KB)对5种常见细菌进行药物敏感实验,结果参照CLSI 2006至2009年标准,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药物敏感实验采用E-test检测。结果 2006至2009年呼吸道标本中共分离到细菌3 169株,其中化脓性链球菌1 225株、肺炎链球菌341株、金黄色葡萄球菌297株、流感嗜血杆菌248株、卡他莫拉菌237株。①化脓性链球菌在上呼吸道细菌中构成比为74.5%~78.8%,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在上下呼吸道细菌中的构成比有逐年上升趋势(P<0.05)。②2006至2009年,化脓性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86.8%~94.7%,未发现青霉素耐药株;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比例为1.4%~20.8%,4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肺炎链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91.1%~97.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耐药率为50.0%~54.9%,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为7.7%~11.4%;上述3种细菌对万古霉素均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β-内酰胺酶阳性率分别为17.0%~31.3%和83.1%~100%,流感嗜血杆菌对头孢呋辛耐药率较低,卡他莫拉菌对环丙沙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高度敏感。结论 化脓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高度敏感。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红霉素高度耐药。产酶的流感嗜血杆菌对第2代头孢菌素高度敏感,卡他莫拉菌对喹诺酮类和酶抑制剂复合制剂高度敏感。

  • 小婴儿重症主动脉缩窄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6例随访观察
  • 吴琳 刘芳 齐春华 侯佳 张立凤 陆颖
  • 2010 Vol. 5 (5): 377-381. DOI:
  • 摘要 ( 3026 ) PDF (1037KB)( 3192 )
  • 目的 分析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在小婴儿重症主动脉缩窄中的即刻治疗效果及6~49个月的随访情况。方法 对2006至2009年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施行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的重症主动脉缩窄的<6月龄患儿行主动脉形态学和血液动力学指标的评价,于术后~2周、~6个月、~12个月及之后每年1次临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股动脉损伤、主动脉再狭窄、左室收缩功能和是否有动脉瘤形成。结果 重症主动脉缩窄行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6例患儿中,男4例,女2例;年龄32~153 d,平均(91±44)d;体重3.0~6.0 kg,平均(4.7±1.0)kg。6例患儿术前均表现为不同程度心功能不全,2例出现心源性休克合并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经皮球囊扩张术后即刻,导管测量缩窄前后压力阶差由术前的(46±11)mmHg(1 mmHg=0.133 kPa)降至术后的(14±7)mmHg,5例术后跨缩窄压差均<20 mmHg,1例极重度主动脉缩窄患儿由术前的76 mmHg降至术后的32 mmHg,下降幅度>50%,6例均即刻成功。经皮球囊扩张术后主动脉缩窄部直径由术前的(2.18±0.48)mm扩大至术后的(4.00±0.83)mm,1例患儿术后有动脉瘤形成。随访6~49个月,6例患儿临床心功能不全症状均消失;2例因主动脉再狭窄行第2次经皮球囊扩张术;1例并发动脉瘤患儿在随访18个月后动脉瘤自行消失。结论 对重症主动脉缩窄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的<6月龄患儿,经皮球囊扩张成形术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替代外科手术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 13-顺维甲酸体外诱导神经母细胞瘤干细胞分化的体外实验
  • 刘秋霞 蔡娇阳 李本尚 汤静燕
  • 2010 Vol. 5 (5): 382-385. DOI:
  • 摘要 ( 2669 ) PDF (2291KB)( 3830 )
  • 目的 体外观察并鉴定13-顺维甲酸诱导神经母细胞瘤(NB)干细胞的分化作用,为临床用维甲酸治疗NB微小残留病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14例伴骨髓转移的Ⅳ期NB患儿的骨髓液标本,分离出NB细胞,将原代肿瘤细胞接种于无血清干细胞培养基中悬浮培养;在含5 μmol·L-1 13-顺维甲酸的分化培养基中培养神经球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RT-PCR法检测神经球细胞诱导前、诱导3和9 d Oct-4表达水平的改变;利用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比较诱导前及诱导9 d神经球细胞nestin表达的差异。结果 14例骨髓标本中,4例分离到原代NB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4~6 d后,可见原代悬浮神经球形成,传代后成球细胞能再次分裂增殖为神经球。神经球细胞在血清培养基中呈贴壁生长,呈三角形或星形,添加5 μmol·L-1 13-顺维甲酸后,细胞生长速度降低,形态发生明显改变。RT-PCR法检测结果显示,13-顺维甲酸诱导9 d后,神经球细胞Oct-4表达水平逐渐降低;细胞免疫荧光显示诱导9 d后神经球细胞nestin表达减弱。结论 13-顺维甲酸能有效诱导NB干细胞分化。

临床流行病学论文写作系列讲座

儿科科室介绍

综述

  • 肿瘤干细胞研究概述
  • 刘秋霞 汤静燕
  • 2010 Vol. 5 (5): 390-395. DOI:
  • 摘要 ( 1752 ) PDF (1233KB)( 3542 )
  • 多少年来,人类一直致力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但始终未能摆脱恶性肿瘤的威胁。基于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有学者提出在恶性肿瘤中也存在干细胞,驱动肿瘤的产生和进展,提出肿瘤干细胞假说。肿瘤干细胞假说很好地解释了肿瘤的形成、发展、转移、耐药等问题。随着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和分离、纯化、鉴定干细胞技术的改进,使直接针对肿瘤干细胞的研究成为可能,进一步推动了对肿瘤干细胞的各种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的探索。近年来,区别于传统恶性肿瘤治疗方法,许多针对肿瘤干细胞的方法展开大胆的尝试,人们期待着真正有效的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