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专家对谈录

综述

讲座

论著

  • 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临床诊断流程对新生儿多发畸形候选变异的筛选准确性研究
  • 黎籽秀 刘博 杨琳 王慧君 周文浩
  • 2015 Vol. 10 (1): 25-28. DOI:
  • 摘要 ( 1277 ) PDF (955KB)( 1963 )
  • 目的构建应用于遗传性疾病诊断的基因组二代测序数据分析流程,为候选变异筛选提供参考流程。 方法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新生儿出生缺陷生物样本库中的87例多发畸形样本,以美国贝勒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流程(贝勒流程)为参考标准进行候选变异筛选,同一批样本以我院建立的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流程(复旦流程)也行候选变异筛选,以染色体的位置和突变的碱基作为突变位点的标识符对贝勒和复旦流程检出变异逐行比较。 结果87例新生儿多发畸形样本共检出变异7 820 777个,复旦流程经质量控制、公共数据库的变异频率筛选、内部数据库的变异频率筛选、变异类型的筛选和关注与孟德尔遗传病相关的变异数筛选,平均单个病例180~210个变异作为最终候选变异行临床诊断分析;贝勒流程检出候选变异15 242个,复旦流程检出候选变异15 660个,2个流程均检出候选变异15 137个,复旦流程比贝勒流程多检出的候选变异523个,105个候选变异贝勒流程检出复旦流程未检出,复旦流程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高于96.66%。 结论 虽然复旦流程候选变异筛选能真实有效地模拟贝勒流程对WES数据进行筛选,并寻找候选变异的过程;复旦流程所展现的注释和筛选只是粗略的框架,但提供了WES应用于临床时不可或缺的筛选程序。

  • 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 孙碧君 赵诸慧 杨琳 李刚 吴冰冰 周文浩
  • 2015 Vol. 10 (1): 29-33. DOI:
  • 摘要 ( 1185 ) PDF (640KB)( 1843 )
  • 目的 探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 基因G71R 突变与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病例组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收治的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血清总胆红素水平≥342 μmol·L-1)新生儿,采用PCR对外周血UGT1A1基因进行检测。对照组为我院新生儿出生缺陷生物样本数据库中血清总胆红素水平<221 μmol·L-1病例。病例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均要求胎龄≥35周,出生体重≥2 500 g。
    结果 病例组和对照组各65例。UGT1A1 G71R是病例组中最常见的突变类型(73.8%,48/65)。对照组UGT1A1 G71R突变位点与既往Meta分析中提取的中国健康新生儿对比,在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和对照组UGT1A1基因G71R突变中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和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把握度为0.993。与携带G/G基因型新生儿相比,UGT1A1 G71R突变(A/A+G/A基因)可增加新生儿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风险(OR=7.373,95%CI:3.395~16.008),把握度为1.0。
    结论 UGT1A1基因G71R突变与新生儿不明原因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相关。

  • 全外显子组序列分析新生儿FGFR2基因相关疾病1例
  • 杨琳 黎籽秀 梅枚 孙碧君 樊子川 刘博 王慧君 周文浩
  • 2015 Vol. 10 (1): 34-39. DOI:
  • 摘要 ( 996 ) PDF (1669KB)( 2311 )
  • 目的通过对1例新生儿期特殊面容、神经系统结构畸形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分析,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 方法 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期间未能明确诊断的多发畸形患儿,主要临床表型为前额突出、腭弓高、耳位低、枕部较平,双侧脑室扩大、透明隔部分缺如、胼胝体发育异常,采用SureSelct Human All Exon捕获试剂盒和Illumina HiSeq2000测序平台,行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数据分析采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转化中心所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 结果患儿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数据,共检测到79 064个变异,经过质量控制筛选、变异频率筛选、变异分类筛选,剩余645个变异。在进一步分析中,645个变异中有159个其所在基因在OMIM数据库及HGMD数据库与疾病相关。从3个已经报道的突变位点中锁定致病突变为FGFR2基因(NM_000141)c.C1040G,p.S347C。Sanger测序在家系内验证该位点为新发(de novo)突变。 结论 采用全外显子组序列检测,明确诊断FGFR2相关疾病1例。并且结合我院已经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临床诊断流程,为新生儿多发畸形寻找潜在的致病基因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方法。

  • 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对质谱检测阳性患儿的分子诊断
  • 吴冰冰 陆炜 杨琳 姜萍萍 李刚 张萍 王慧君 高瑞 周文浩
  • 2015 Vol. 10 (1): 40-45. DOI:
  • 摘要 ( 1118 ) PDF (914KB)( 1894 )
  • 目的运用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对质谱检测阳性的遗传代谢病疑似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探讨二代测序技术在遗传代谢性疾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遗传代谢专科门诊收治的、质谱检测阳性遗传代谢病疑似患儿的剩余干血滴滤纸片,行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行Sanger进行验证。 结果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共有48例质谱检测阳性的遗传代谢病疑似患儿纳入本文分析,40例完成二代测序,男性22例。40例测序标本中,29例(72.5%)检测到与临床症状相符的基因变异,包括甲基丙二酸血症6例,citrin缺陷病6例,高苯丙氨酸血症5例,戊二酸血症3例,其他遗传代谢病9例。2例疑似citrin缺陷病的标本在SLC25A13基因上仅检测到单个致病性突变,进一步行长片段PCR,检测到2例标本均存在3 kb的杂合插入突变。 结论 基于目的基因捕获的二代测序技术在对临床疑似遗传代谢病的检测中,有着较高的阳性诊断率,不仅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分子诊断依据,而且可以根据致病基因对疾病分型,有效地为后续的临床治疗和遗传咨询提供依据。

  • 出生体重与5至8岁儿童超重和肥胖关联的队列研究
  • 张钰 宋艾云 范玉娟 李雪松 范晓方 任凤东 郑徽 沈春芳 沈甲乙 宋玉萍 任国光 张正球 赵燕萍 蒋良华 张金伟 储寄志 叶为民 马应忠 姚红 杨玉明 曹永其 顾昊 林建良 赵伟忠 朱洪其 李志勇 杨杰 程佳 杨架林
  • 2015 Vol. 10 (1): 46-51. DOI:
  • 摘要 ( 1036 ) PDF (719KB)( 1561 )
  • 目的 以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出生体重与5~8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关系。方法 利用上海市闵行区所辖的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12岁儿童的体格检查数据库,截取5~8岁儿童的身高和体重数据进行分析。体检时行问卷调查生育史、出生体重、妊娠情况和出生后喂养史。按照出生体重分为:<2 500 g(低出生体重儿)、~3 000 g、~3 500 g、~4 000 g和≥4 000 g组(巨大儿)。采用多元logistics分析评估出生体重与5~8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关系,并调整相关因素的影响。结果 99 897名5~8岁儿童进入分析,超重发生率为10.1%,肥胖发生率为5.0%。①1.4%的儿童为低出生体重,7.3%为巨大儿;出生体重 <2 500 g、~3 000 g、~3 500 g、 ~3 500 g、~4 000 g和≥4 000 g组超重检出率分别为8.4%、7.6%、9.2%、11.5%和14.5%;肥胖检出率分别为4.7%、3.9%、4.4%、5.9%和7.9%。②简单相关分析发现,~3 500 g、~4 000 g和≥4 000 g组出生体重与儿童体重呈正相关(P <0.000 1),在调整了性别、年龄、身高、分娩史、孕周、喂养史和身高后,仍具有显著相关性。③与出生体重~3 500 g组相比,~4 000 g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增加31%和43%,~4 500 g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增加76%和103%;~3 000 g组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最低(RR=0.80, 95%CI:0.73~0.88, P<0.000 1;RR=0.87, 95%CI: 0.77~0.98, P<0.000 1),调整了年龄、性别、孕周和产式等因素后,仍具有相关性;5、6、7和8岁儿童~4 000 g和≥4 000 g组发生超重和肥胖的风险相近;<2 500 g组肥胖的风险RR为1.07(95%CI: 0.79~1.43), P= 0.27。结论 出生体重对5~8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出生体重>3 500 g儿童5~8岁超重和肥胖的风险显著增高。

  • 基于干式化学法建立深圳地区3月龄至18岁健康儿童青少年心肌酶谱参考区间值
  • 曹科 罗小娟 马东礼 赖建威 刘新刚 陈运生 周家秀
  • 2015 Vol. 10 (1): 52-56. DOI:
  • 摘要 ( 1129 ) PDF (1075KB)( 1605 )
  • 目的 建立深圳地区3月龄至18岁健康人群干式化学法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参考区间值。 方法 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分为3月龄至3岁、~6岁、~12岁和~18岁组。标本来源为健康体检常规检测后的剩余血标本。采用美国强生公司VITROS 350干式化学分析仪检测血清LDH、CK、CK-MB和AST水平,比较不同年龄组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并建立4项指标在3月龄至18岁不同年龄组中的参考区间值。结果 2 345名儿童青少年合格标本进入本文分析,男1 346名,女999名。3月龄至3岁组187名,~6岁组918名,~12岁组916名,~18岁组324名。①~6岁组CK,~12岁组CK、AST,~18岁组CK、AST、CK-MB男、女童间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均为男童高于女童,其他指标男、女童间检测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4项指标在不同年龄组间检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比较3月龄至3岁组与~18岁组CK、3月龄至3岁组与~6岁组CK-MB、3月龄至3岁组与~6岁组AST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他各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4项指标检测结果均与年龄呈负相关。③LDH参考区间值(U·L-1):3月龄至3岁504~896,3~12岁491~790,12~18岁342~716。CK参考区间值(U·L-1):3月龄至12岁50~226,12~18岁男童47~256,12~18岁女童34~235。CK-MB参考区间值(U·L-1):3月龄至6岁18~44,6~12岁7~35,12~18岁7~28。AST参考区间值(U·L-1):3月龄至3岁23~60,3~12岁24~47,12~18岁17~47。结论 干式化学法建立的深圳地区3月龄至18岁健康儿童青少年心肌酶谱的参考区间值有其独特性,均与年龄呈负相关,与国内外报道和厂家说明书有差异。

  • 托吡酯对儿童认知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全淑燕 张伶俐 王凌 蒋学华 杨春松 刘丹 蒋璐灿 胡志强
  • 2015 Vol. 10 (1): 57-61. DOI:
  • 摘要 ( 1011 ) PDF (926KB)( 1823 )
  • 目的 系统评价托吡酯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Ovi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托吡酯治疗癫或偏头痛对儿童认知功能影响的中英文文献(建库至2014年9月15日)。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和提取资料。采用无对照二分类资料的Meta分析,定量分析认知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描述性分析不同认知功能测量工具测量的认知功能效应指标。结果 检索获得676篇相关文献,9篇文献(3篇RCT和6篇病例系列报告)进入系统评价,共纳入1 240例患儿。2篇RCT文献为低度偏倚,1篇RCT文献为高度偏倚,6篇病例系列报告均为低度偏倚。①Meta分析结果显示:认知不良事件困惑焦虑、精神运动性障碍、注意力难以集中、感觉异常、情绪异常、疲倦、嗜睡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发生率及其95%CI分别为0.03(0.01~0.06)、0.08(0.02~0.26)、0.07(0.02~0.21)、0.07(0.04~0.14)、0.05(0.02~0.11)、0.05(0.05~0.10)和0.12(0.04~0.28);记忆力降低、语言障碍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②认知功能测量工具测量的认知功能效应指标的描述性分析显示,托吡酯对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低于卡马西平;托吡酯用量达100 mg·d-1时,会轻微延长反应时间,但不对记忆力造成影响;起始用托吡酯单药治疗和其他抗癫药无效转为托吡酯单药治疗,对癫儿童认知功能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托吡酯对儿童认知不良事件有一定影响,但发生率较低;托吡酯可引起运动反应时间轻微延长,但对记忆力影响不大。

  • 住院新生儿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因子研究
  • 沈艳华 王亚娟 姚开虎 高薇 丁翊君 吴丹 董方
  • 2015 Vol. 10 (1): 62-66. DOI:
  • 摘要 ( 872 ) PDF (587KB)( 1510 )
  • 目的 了解住院新生儿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的携带情况。方法 收集2009年9月至2012年5月临床诊断为新生儿肺炎、败血症的连续病例,选择其中抗生素使用之前痰液、血液、脑脊液或脐分泌物培养为大肠埃希菌的病例。根据发病日龄不同,将菌株分为早发型及晚发型。根据标本来源不同,将菌株分为侵袭性感染和非侵袭性感染。选取11种最常见的毒力基因,应用PCR方法对大肠埃希菌菌株进行检测。采用Chromas软件进行读序,测序结果采用Chromas软件直接进行BLAST Search比对。结果 110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自102例住院新生儿,源于痰液79株(71.8%),血液18株(16.4%),脑脊液6株(5.4%),脐分泌物7株(6.4%);源于足月儿102株,早产儿8株。早发型27株,晚发型83株;侵袭性感染24株,非侵袭性感染86株。①Einv基因阳性91.8%,CNF1基因阳性21.8%,CNF2基因阳性12.7%,Eagg基因0.9%;共有7种毒力基因携带模式:单纯携带Einv基因66株,单纯携带CNF1基因1株,携带Einv-CNF1基因20株,携带Einv-CNF2基因11株,携带Einv-CNF1-CNF2基因3株,携带Einv-Eagg基因1株。8株(7.3%)11种毒力基因检测均阴性。②携带CNF1或CNF2菌株的37例患儿中22例合并呼吸衰竭,15例需予NCPAP呼吸支持,10例合并多脏器受损,3例肺出血。③8对菌株分别来自同一患儿不同时期或不同部位,其中7对菌株经PFGE分型分别属于同一基因型。3对分别来源于同一患儿不同时期的痰液标本菌株,PFGE分型一致,但毒力基因携带模式不相同。结论 本研究检测到4种大肠埃希菌毒力基因,以Einv基因携带率最高;共发现7种毒力基因携带模式,以单纯携带Einv基因最多见。 CNF1及CNF2基因可能与肺部感染的严重性相关。

  • 儿童1b基因型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
  • 谢新宝 胡姚 张婷 陆怡 王晓红 俞蕙
  • 2015 Vol. 10 (1): 67-70. DOI:
  • 摘要 ( 848 ) PDF (529KB)( 1479 )
  • 目的 了解儿童1b基因型丙型肝炎(丙肝)的临床特点,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 α)或普通干扰素α(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的疗效和不良事件。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2011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丙肝连续病例,截取其临床表现、治疗前基线、治疗期间HCV RNA等实验室指标和不良事件,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0例1b型丙肝患儿进入分析,男8例,女2例;确诊时平均年龄37.1个月(8月龄至6.6岁)。10例均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为母婴传播,8例非母婴传播(4例疑为输液器污染而感染,4例原因不明)。①治疗前9例HCV-Ab阳性,8例HCV RNA载量>1×103 IU·mL-1 ,5例ALT和AST轻度升高;7例行肝脏组织活检:1例提示肝脏轻度脂肪变性;炎症活动度2例G1级,3例G2级,1例G3级;纤维化程度分期1例S0期,3例S1期,2例S2期;②7例接受了PEG-IFN α或IFN-α联合RBV治疗,6例治疗12周HCV RNA载量均<1×103 IU·mL-1,1例治疗4周HCV RNA载量<1×103 IU·mL-1,仍在治疗随访中;2例未接受抗病毒药物治疗,分别随访了16周和24周,HCV RNA持续<1×103 IU·mL-1,肝功能持续正常;1例母婴传播8月龄患儿未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出院后失访;③7例抗病毒治疗患儿均未观察到严重的不良事件,治疗初期均有发热,治疗4周1例出现WBC轻度降低,PLT出现3次一过性降低,Hb均无异常。结论 1b基因型丙肝患儿肝脏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均较轻。PEG-IFN α或IFN-α联合RBV治疗儿童1b基因型丙肝反应良好,未见严重的不良事件。

  • 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肾组织CD2AP表达与足细胞损伤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 郝胜 吴滢 康郁林 陈咏琦 黄文彦 何威逊 朱光华
  • 2015 Vol. 10 (1): 71-74. DOI:
  • 摘要 ( 926 ) PDF (2480KB)( 1203 )
  • 目的 观察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患儿肾组织CD2AP蛋白和mRNA的表达,探讨其与足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以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上海市儿童医院收治的PNS且行肾活检的病例为PNS组,以同期我院行泌尿系统肿瘤切除患儿为对照组,取远离肿瘤并病理确认为正常肾组织。PNS组和对照组均行常规切片染色,光镜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足细胞的结构变化,分别采用qPCR和免疫组化测定肾组织CD2AP mRNA和蛋白的表达。PNS组CD2AP mRNA表达与血清白蛋白(ALB)、SCr、三酰甘油(TG)、胆固醇(TC)、补体C3、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PNS组18例、对照组11例进入分析,两组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①PNS组肾组织CD2AP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降低,(1.302±0.885) vs (2.24±1.18),P<0.05,且病理表现为局灶节段性硬化(FSGS)的PNS患儿CD2AP蛋白表达最低。②PNS组肾组织CD2AP 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下调,(0.008 58±0.006 12) vs (0.019±0.012),P<0.05。 ③PNS组肾组织CD2AP mRNA表达与血清TG(r=-0.527,P<0.05)、24 h尿蛋白定量(r=-0.602,P<0.01)呈负相关,与肾组织CD2AP的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788,P<0.01),而与血清Alb、TC、补体C3、GFR和SCr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PNS患儿肾小球足细胞中CD2AP的蛋白和mRNA表达降低,特别是病理表现为FSGS的患儿,可能对足细胞病变的诊断有一定帮助。CD2AP的表达量可能与PNS临床指标相关。

特稿

  • 2014至2015年流感季节H7N9新威胁
  • 沈军 俞蕙 朱启镕
  • 2015 Vol. 10 (1): 75-78. DOI:
  • 摘要 ( 896 ) PDF (977KB)( 1722 )
  • H7N9禽流感病毒成功进化并开始感染人类后,在已经发现的第一和第二波病毒流行攻击后,H7N9尚未能获得在人际传播的能力,最近的研究发现,H7N9仍在快速地不断进化中,在人类中有较高致病性的H7N9一旦获得人传人的能力后,必将在整个人群中大流行而对人类这个物种不可预测的冲击。

病案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