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专家对谈录

论著

  • 上海市城郊两区整群抽样6~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分布特点及矮小症患病率调查
  • 程若倩,沈水仙,屠月珍,夏红,王辉,支涤静,姚经建,孙兰,洪庆荣,叶江枫,赵诸慧,徐秀,郭志平,徐臻,周锦华,罗飞宏
  • 2009 Vol. 4 (1): 5-11. DOI:
  • 摘要 ( 3089 ) PDF (701KB)( 3125 )
  • 目的 研究上海市6~18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及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上海市1个城区和1个郊区,普查2个区内所有6~18岁共70 431名中小学生的身高。分析身高的年龄别分布特点,并与1975、1995年全国和上海市学生体质测试标准进行比较;并以1995年上海市身高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分析矮小症患病率分布特点。结果 ①研究人群中身高特点为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00 1)。②男性身高增长以6~15岁较为明显,11岁后身高增长加快,15岁后增幅减小;女性身高增长在6~14岁较为明显,10岁以后增长加快,14岁后增幅减小。③与全国身高标准相比,上海城区和郊区儿童青少年的各年龄组身高均高于全国标准。与1975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参考标准相比,身高增长分别为城区男性(6.4±2.1) cm,郊区男性(10.5±2.5) cm,城区女性(4.8±0.9) cm,郊区女性(8.6±1.9) cm,其中以郊区儿童青少年特别是11岁以上儿童青少年身高增长更为显著;而城区儿童青少年身高在1995至2003年的增幅较小,在1975至1995年增幅较大。④上海市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总体矮小症的患病率为0.5%~6.03%,平均患病率为3.77%;城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2.78%,标准化患病率为2.57%;郊区矮小症的粗患病率为4.52%,标准化患病率为3.75%。矮小症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城区矮小症患病率低于郊区,男、女矮小症患病率在城区相近,在郊区则男性高于女性。结论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身高生长曲线存在性别的三相性差异,6~9岁和12~18岁均呈现男高女低,10~11岁呈现女高男低的特点。1975至2003年上海儿童青少年身高均呈现显著增长现象,但城区儿童身高在1995年后增幅明显减小。上海儿童青少年平均矮小症患病率为3.77%,患病率在13岁以前较高;郊区儿童青少年矮小症患病率高于城区。

  • 幼儿园教师和临床医生在幼儿园保教学员儿童急救培训中的效果比较
  • 李锋,江帆,沈晓明
  • 2009 Vol. 4 (1): 12-17. DOI:
  • 摘要 ( 2534 ) PDF (731KB)( 2702 )
  • 目的 探讨幼儿园教师和临床医生对幼儿园保教学员儿童急救培训的效果。方法 两次抽取上海市19个区县的保教人员作为学员,第1次抽取的保教学员分配在以临床医生为师资的培训模式中,第2次抽取的保教学员分配在以幼儿园教师为师资的同伴培训模式中,两种不同师资模式的学员统一接受美国儿科学会培训托幼机构保教学员儿童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标准模式进行培训。学员培训前、后进行理论知识评估,并在培训后进行操作技能评估,比较培训前、后两种模式学员的理论成绩和培训后的技能操作成绩。 结果 2次共抽取148名学员,第1次83名,第2次65名。幼儿园教师及临床医生教员各3名。两种不同师资模式的学员在来自地区、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业、是否学习过儿童意外伤害知识及有无接受过正规的急救培训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培训后两种模式的理论成绩(t=1.676,P=0.096)和技能操作总成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49,P=0.397),同时以幼儿园教师为师资的培训模式能够更好地增强保教学员儿童急症救助的信心(χ2=13.565,P<0.01)。年龄≤40岁、~45岁和≥46岁的学员理论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8.1%、89.5%和81.8%,技能操作考试通过率分别为97.2%、94.7%和77.3%,理论及技能操作考试通过率在年龄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培训模式、地区、幼儿园性质、学历、工作年限和是否接受过正规急救培训等因素对理论及操作考试通过率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在幼儿园保教学员儿童急救培训中,幼儿园教师作为师资不仅可达到临床医生的培训效果,并且在增强学员实施儿童急救信心方面更具有优势。

  •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动脉转位术后新主肺动脉发育的随访
  • 孙勇,贾兵 ,谈卫强 ,黄国英
  • 2009 Vol. 4 (1): 18-22. DOI:
  • 摘要 ( 2349 ) PDF (754KB)( 2498 )
  • 目的 报道应用动脉转位术(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术后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结果,评价TGA术后主、肺动脉的发育情况。方法 以2001年3月至2007年3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实施ASO治疗TGA术后存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于2008年8~9月进行随访,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新主动脉根部内径、新主动脉瓣环内径、新肺动脉内径和新肺动脉瓣环内径,获取的数据与正常参考值做比较。 结果 研究期间ASO治疗TGA患儿共72例,术中死亡6/72例(8.3%),存活率为91.7%。失访10/66例,有效数据56例,其中室间隔完整的完全性TGA(TGA/IVS)32例,完全性TGA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24例。随访距手术18~168(86.46±23.51)个月。新主动脉根部内径为(16.97±2.71) mm(t=6.936,P<0.001),12/56例(21.4%)>正常参考值90%CI的上限, 44/56例(78.6%)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1.10±0.70。新主动脉瓣环内径为(16.27±2.38) mm(t=4.52,P<0.001),56例均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平均Z值为0.66±0.65。新肺动脉内径为(14.29±1.92) mm(t=-3.2,P=0.005), 40/56例(71.4%)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6/56例(28.6%)<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95±1.33。 新肺动脉瓣环内径为(14.00±1.92) mm(t=0.132,P=0.897), 42/56例(75.0%)在正常参考值90%CI内,14/56例(25.0%)<正常参考值90%CI的下限,平均Z值为0.05±1.85。16/56例(28.6%)存有主动脉瓣轻度反流,均为TGA/VSD病例,平均随访(46.0±22.2)个月;40/56例(71.4%)未见主动脉瓣反流,平均随访(46.8±25.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9)。随访中未见主动脉狭窄病例。肺动脉瓣上狭窄7/56例(12.5%),2/56例(3.6%)为轻度狭窄,5/56例(8.9%)为极轻度狭窄。结论 目前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开展ASO治疗TGA术后新主动脉根部和瓣环内径均有所扩张,新肺动脉根部内径有所缩减,但其瓣环发育良好。主动脉瓣反流常见于TGA/VSD病例,但其反流程度较轻。肺动脉瓣上狭窄是TG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但大多数病例狭窄程度极轻。

  • 孤独症幼儿对面部情绪表情认知特征的初步研究
  • 李咏梅,静进,邹小兵,金宇,五十岚一枝
  • 2009 Vol. 4 (1): 23-28. DOI:
  • 摘要 ( 2836 ) PDF (1031KB)( 2636 )
  • 目的 探究孤独症患儿对面部情绪表情的认知特征。方法 选取2007年3月至2008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发育行为中心诊断为孤独症的18~36个月患儿作为孤独症组,同期行健康查体的年龄、性别与孤独症组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被动观看电脑屏幕显示的高兴、悲伤、惊讶、愤怒和恐惧5种面部基本情绪表情图,观察比较两组幼儿对各种面部表情的视觉注意行为和自身情绪反应。结果 研究期间孤独症组和对照组均纳入45例,两组幼儿对各种面部表情的初次注视时间组间效应不明显,而表情效应明显,两组幼儿初次注视高兴和愤怒表情的时间长于注视恐惧表情的时间。但孤独症组对各种面部表情图的回看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总注视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对不同的面部表情自身情绪反应评分明显不同,对高兴表情的积极情绪评分明显高于其他表情,对高兴表情的消极情绪评分明显低于愤怒和恐惧表情,对悲伤和惊讶表情的消极情绪评分也明显低于恐惧表情。而孤独症组对各种情绪表情的自身情绪反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孤独症患儿早期不仅对面部情绪表情的视觉注意减少,对面部情绪表情的感知也存在缺陷,尤其对各种负性情绪表情理解困难。

  • 螨变应原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螨致敏哮喘患儿疗效的Meta分析
  • 彭万胜,闫会丽,陈信,杨锡强,刘恩梅
  • 2009 Vol. 4 (1): 29-38. DOI:
  • 摘要 ( 2783 ) PDF (5098KB)( 2795 )
  • 目的 评价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对螨致敏哮喘患儿的疗效,为临床治疗和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Clinical Trials)、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查找螨变应原SLIT相关的RCT文献。依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制定效应指标的评价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用Revman 4210软件进行Meta分析。无法进行合并分析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文献质量为A级2篇,B级8篇,C级1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 SLIT组与对照组比较:哮喘症状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为-174(95%CI:-283~-064),提示SLIT组的哮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哮喘用药评分比较:SMD为-156(95%CI:-295~-017),提示SLIT组哮喘用药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以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作为衡量肺功能指标,FEV1:SMD为007(95%CI:-072~086),FEV1%:SMD为-002(95%CI:-085~081),提示SLIT组FEV1或FEV1%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抗体的变化比较:特异性IgE SMD为072(95%CI:-082~225),提示SLIT组和对照组特异性IgE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特异性IgG4 SMD为505(95%CI:256~754),表明SLIT组特异性IgG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 螨变应原SLIT有助于控制螨致敏哮喘患儿哮喘症状,减少哮喘用药,通过提高特异性IgG4水平恢复机体正常的免疫过程。与对照组比较,尚无足够证据表明螨变应原SLIT能显著影响螨致敏哮喘患儿特异性IgE及肺功能。

  • 抗惊厥药物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Meta分析
  • 陈燕琳,周文浩
  • 2009 Vol. 4 (1): 39-44. DOI:
  • 摘要 ( 3082 ) PDF (1666KB)( 2953 )
  • 目的 总结国内、外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文献的研究结果,采用Meta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探讨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可能性。方法 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检索PubMed、EMBASE、Ovid、Springer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获得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相关文献,使用国际Cochrane中心推荐的方法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4.22软件对满足纳入标准的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后缺氧缺血性脑病的RCT研究进行Meta分析。选取死亡率、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惊厥发生率、不良反应等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定性、定量综合评估。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5篇RCT研究进入Meta分析,无一项研究有充分的方法学质量和尺度来证明抗惊厥药的使用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率或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对5项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围产期窒息后给予巴比妥类药物或常规治疗对死亡率、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或两者的合并结局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目前,尚不建议对存在围产期窒息的足月儿给予抗惊厥药作为临床常规治疗,远期仍需足够容量的研究来检验抗惊厥药治疗新生儿窒息对降低死亡率或严重神经系统发育障碍率的效用。

  • 丙戊酸单药治疗对癫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影响的自身对照研究
  • 张敏,王晓川 ,王莹 ,王艺
  • 2009 Vol. 4 (1): 45-49. DOI:
  • 摘要 ( 2467 ) PDF (1037KB)( 3049 )
  • 目的 探讨丙戊酸(VPA)单药治疗对癫患儿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指导VPA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6年10月至2008年7月门诊首次确诊并给予VPA单药治疗的癫患儿。以二氢若丹明荧光染色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患儿服药前和服药6个月时的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收集健康儿童全血,分别加适量VPA配成0、50、100、150和200 μg·mL-1浓度进行培养,于培养后6、18和24 h检测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刺激指数(SI),观察中性粒细胞功能变化的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纳入癫患儿29例,其中男13例,女16例;全身性发作22例,部分性发作7例;治疗前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为(6.41±3.14)%,治疗后为(12.30±7.73)%;治疗前SI为440.6±32.4,治疗后为429.6±2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身性发作和部分性发作间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和S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随VPA浓度升高而增高,SI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VPA 50 μg·mL-1培养6 h后中性粒细胞SI轻度升高,但培养24 h后显著降低;VPA 200 μg·mL-1培养后各时间点均见中性粒细胞SI显著降低。结论 VPA单药治疗癫患儿体内存在中性粒细胞的自身活化现象,中性粒细胞自身活化率的升高呈浓度依赖性,SI的降低呈时间依赖性和剂量依赖性,VPA单药治疗可导致中性粒细胞功能的显著下降,且该作用与癫发作类型无关。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2例临床干预并文献复习
  • 陈静,王耀平,董璐,汤静燕,薛惠良,潘慈,周敏,顾龙君,陆志檬
  • 2009 Vol. 4 (1): 50-54. DOI:
  • 摘要 ( 2230 ) PDF (726KB)( 2507 )
  • 目的 加强对造血干细胞移植中HBV感染的重视,注重早期干预,提高移植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97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通过对2例HBV感染的诊治体会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2001年5月至2008年5月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97例患儿中,2例分别在移植后41 d(病例1)、15个月(病例2)发生HBV感染。病例1移植前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对半检查阴性,回顾性分析发现该患儿移植时HBV正处于潜伏状态(HBVDNA 1.17×106 copies·mL-1)。该患儿乙肝来势凶猛,移植后41~43 d出现巩膜明显黄染并伴大量腹水,移植后46 d迅速发展至肝、肾功能衰竭,出现少尿,凝血酶原时间38.4 s,部分凝血酶原时间>120 s,凝血酶时间>100 s,Cr 251 μmol·L-1,ALT 3 195 U·L-1,血清总胆红素7 mg·L-1,直接胆红素2.8 mg·L-1,HBVDNA 1.08×108 copies·mL-1,经拉米夫定等积极治疗2周后好转。移植后130 d 随着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复燃和免疫抑制药物的加强应用,HBV再度活跃,HBVDNA从原已控制的3.50×104 copies·mL-1逐升至2.05×106 copies·mL-1,移植后315 d出现HBV YMDD(+)变异株,遂予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至今(移植后3.5年),目前肝、肾功能正常。病例2白血病起病初及干细胞移植前均示HBsAb(+)、HBcAb(+)、HBeAb(+),ALT和HBVDNA正常,移植后12个月发生慢性广泛性GVHD,加强抗排异治疗后于移植后15个月复查发现:ALT 168 U·L-1,HBVDNA升至5×108 copies·mL-1,出现HBsAg(+)和HBeAg(+)。予拉米夫定治疗至移植后4.5年,目前ALT 40~80 U·L-1,HBVDNA 1×103~1×104 copies·mL-1。结论 乙肝在移植患儿中并不少见,长期的免疫抑制治疗常使病情反复,加强病毒监测、重视早期干预至关重要;移植前HBVDNA 检测有助于发现潜伏期患儿;HBsAb(+)、HBeAb(+)和HBcAb(+)患儿在强烈免疫抑制下仍有HBV复燃的风险。

  • 呼吸道合胞病毒DNA疫苗的构建和免疫效果的初步观察
  • 徐锦,丁韵珍,杨毅,孙家娥,苏犁云
  • 2009 Vol. 4 (1): 55-59. DOI:
  • 摘要 ( 2285 ) PDF (1155KB)( 2523 )
  • 目的 构建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DNA疫苗并对其免疫效应进行观察,为RSV的免疫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 构建表达RSV-F蛋白的质粒pcD-F,接种BALB/c小鼠后以RSV long株进行攻击,于攻击当日和攻击后第5、14天采用ELISA和ELISPOT方法分别检测小鼠RSV特异性IgG抗体和分泌RSV特异性IFN-γ的淋巴细胞,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鼠肺组织RSVRNA的含量。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RSV long株攻击后肺组织病理改变。 结果 pcD-F免疫小鼠后,产生RSV特异性IgG抗体(滴度1∶60),RSV攻击后第14天, pcD-F免疫小鼠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升至1∶25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SV攻击后,pcD-F免疫小鼠分泌RSV特异性IFNγ的淋巴细胞升至99个/1×105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个/1×105细胞(P<0.05)。 pcD-F免疫小鼠的肺部炎症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肺部RSV得到有效的清除。结论 成功构建的RSV-DNA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标准指南

综述

儿科科室介绍

病案报告

  • 动脉置管致超低出生体重儿高血压和双侧足趾坏疽1例
  • 蒋思远,曹云,张蓉,陈超,胡晓静
  • 2009 Vol. 4 (1): 73-74. DOI:
  • 摘要 ( 2401 ) PDF (429KB)( 2596 )
  • 患儿,男,G1P1,胎龄26周,出生体重880g。出生当日行脐动脉置管术。出生后第3天转入我院。入院查体:心率168次/min,呼吸60次/min,血压59/29(37)mmHg。四肢动脉搏动好,无发绀。X线示脐动脉置管末端位置正常。生后第4天患儿血压开始逐渐升高,至生后第5天血压最高达94/54(72)mmHg,无少尿及肉眼血尿,无呼吸困难加重及心率增快,腹部触诊未及包块。当时查血常规:WBC 26.0×10^9/L,Hb143.0g/L,PLT 370×10^9/L;尿常规:WBC(-),RBC 0-1/HP,蛋白(-),隐血(+);肾功能:BUN 8.9mmol/L,Scr 79μmol/L;肾素活性:0.15ng/ml;血管紧张素II:>800Pg/ml。因条件有限未能行床旁腹部B超检查。临床考虑为脐动脉置管所致肾血管性高血压,即予拔除置管。但患儿血压仍高,于生后第6天予依那普利0.1mg口服治疗一次,患儿血压下降,随后出现持续性低血压,经治疗血压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