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专家对谈录

论著

  • 以流式细胞术建立中国汉族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的正常参考值
  • 肖婧 申丹刘永革张新根 孙琳 吴喜蓉 焦伟伟 冯卫星 苗青 顾艺刘芳 张桂荣 申阿东
  • 2010 Vol. 5 (4): 245-250. DOI:
  • 摘要 ( 2790 ) PDF (1150KB)( 4546 )
  • 目的 建立中国汉族健康儿童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入托、入学体检,或术前查体及术后复查(均为对免疫功能影响不大的疾病)的0~18岁汉族儿童为研究对象。按年龄分为婴儿组(28 d至12个月),幼儿组(~3岁),学龄前组(~7岁),学龄组(~12岁)和青春期组(~18岁)。采集外周血以双色及四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CD3+CD19-)、CD4+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CD8+)、B细胞(CD3-CD19+)和NK细胞(CD3-CD16+CD56+)相对计数及CD4+/CD8+比值。比较各年龄组不同性别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的差异,建立正常参考值范围。结果 由于青春期组所收集的标本数较少,将该研究对象组予以删除。最终纳入28 d至12岁儿童592例。①婴儿组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幼儿组CD4+T细胞、CD8+T细胞百分比与CD4+/CD8+比值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学龄组CD4+T细胞百分比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除了男童T细胞百分比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男女儿童各年龄组间外周各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总体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行男女儿童淋巴细胞亚群不同年龄组间两两比较,发现多个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男女儿童T细胞、CD8+T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随年龄增长均呈逐渐升高趋势;CD4+T细胞、B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随年龄增长均呈逐渐降低趋势;男女儿童T细胞、B细胞、NK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升高或降低的程度略有不同;④中国汉族健康儿童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与欧、美、非洲国家儿童相比存在相似的升高或降低的趋势,但数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儿童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本研究成功建立中国汉族28 d至12岁健康儿童淋巴细胞亚群相对计数正常参考值范围。

  • 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析
  • 孙广超 杨思达 陶建平 曾华松
  • 2010 Vol. 5 (4): 251-255. DOI:
  • 摘要 ( 2800 ) PDF (768KB)( 3245 )
  • 目的 探讨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以2008年5~12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手足口病重症和危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患儿入院当日或次日行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CD3+CD19-)、CD4+T细胞(CD3+CD4+)、CD8+T细胞(CD3+CD8+)、B细胞(CD3-CD19+)和NK细胞(CD3-CD16+CD56+)相对计数的检测;危重症组均予IVIG和甲泼尼龙治疗。停用甲泼尼龙后第2天行淋巴细胞亚群复测。以新加坡人群淋巴细胞亚群正常值为参照,按不同年龄和性别进行统计,分析病情不同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差异。结果 142例患儿进行分析。2 d至<12个月24例,其中男17例(重症组13例,危重症组4例),女7例(重症组4例,危重症组3例);~6岁118例,其中男71例(重症组32例,危重症组39例),女47例(重症组25例,危重症组22例)。①2 d至<12个月组男女儿童NK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值升高,~6岁组男女儿童B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值升高。②重症组男女儿童B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值降低,但NK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更偏离于正常值(平均约2倍升高);危重症组男女儿童T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值降低,B细胞百分比均较正常值明显升高,更偏离于正常值(平均约2倍升高)。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危重症组男女儿童T细胞和NK细胞百分比均显著低于重症组(均P<0.05),B细胞百分比均显著高于重症组(均P<0.05)。③危重症组治疗后男女儿童T细胞、NK细胞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5),B细胞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呈趋向于正常值的趋势。结论 B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可能反映手足口病进入危重症期,应用IVIG和甲泼尼龙有助于恢复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异常免疫状态。

  • 重庆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人偏肺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 陈昕 张志勇 李荣培 赵耀 刘恩梅 赵晓东
  • 2010 Vol. 5 (4): 256-262. DOI:
  • 摘要 ( 3112 ) PDF (1123KB)( 3937 )
  • 目的 了解重庆地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TI)住院患儿人偏肺病毒(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06年4月至2008年3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病房每周一、三、五因ALRTI住院患儿住院当日白天的鼻咽吸取物(NP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MPV基因组RNA,阳性标本采用传统PCR方法扩增F基因,进一步确定是否存在hMPV感染,扩增G基因用于遗传进化分析。同时采用传统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和冠状病毒NL-63(HCoV-NL63),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流感病毒A、B亚型,副流感病毒1、2、3型和腺病毒。分析hMP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征。结果 研究期间共收集878份标本,占同期ALRTI入院病例的13.9%(878/6 296例)。hMPV阳性227/878例(25.9%)。男∶女为1.9∶1。hMPV阳性227例中,<6个月119例(52.4%),~2岁72例(31.7%),~6岁34例(15.0%),>6岁2例(0.9%)。hMPV流行特点为全年散发,好发季节为冬春季。hMPV阳性率2006年4月至2007年3月为18.5%(72/390例),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为31.8%(155/488例)。227例hMPV阳性患儿临床诊断以肺炎(148例,65.2%)和毛细支气管炎(65例,28.6%)为主。hMPV可与常见呼吸道病毒协同感染,其中与RSV协同感染率最高(41.9%,95/227例)。遗传进化分析显示,研究期间重庆地区hMPV A和B基因型均流行,以A2亚型为优势株。结论 hMPV是重庆地区ALRTI住院患儿重要的呼吸道病毒病原之一,以<6个月婴儿为主要感染人群。

  • 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诊断儿童潜伏结核菌感染的Meta分析
  • 时春虎 康振 杨克虎 田金徽 乔秀强
  • 2010 Vol. 5 (4): 263-270. DOI:
  • 摘要 ( 2604 ) PDF (1966KB)( 3919 )
  • 目的 以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为参考试验,评价QuantiFERON-TB Gold test(QFT)和T-SPOT.TB两种IFN-γ释放试验诊断儿童潜伏结核菌感染的准确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10年3月。全面检索IFN-γ释放试验诊断儿童潜伏结核菌感染的文献,按照诊断试验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特征信息(研究背景、设计信息和诊断参数信息)。根据QUADAS 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 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对纳入文献予以加权定量合并,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和诊断优势比及其95%CI,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S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 共检出相关文献285篇,按照文献纳入标准,最终纳入13篇文献(英文文献12篇和中文文献1篇)。10篇文献报道了QFT试验对儿童潜伏结核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汇总敏感度为0.40(95%CI:0.37~0.44)、汇总特异度为0.87(95%CI:0.85~0.88)、汇总阳性似然比为6.21(95%CI:3.07~12.54)、汇总阴性似然比为0.46(95%CI:0.31~0.68)、汇总诊断优势比为15.58(95%CI:7.47~32.48),SROC AUC为0.893 1。4篇文献报道了T-SPOT.TB试验对儿童潜伏结核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汇总敏感度为0.74(95%CI:0.68~0.79)、汇总特异度为0.84(95%CI:0.81~0.87)、汇总阳性似然比为4.66(95%CI:1.27~17.12)、汇总阴性似然比为0.42(95%CI:0.18~0.99)、汇总诊断优势比为13.71(95%CI:3.71~50.72),SROC AUC为0.830 6。结论 IFN-γ释放试验适用于进一步鉴别诊断儿童是否处于潜伏结核菌感染,不适合儿童潜伏结核菌感染的筛查。

  • 新生儿选择性气管插管前阿托品与芬太尼联合应用插管成功率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研究
  • 高子波 程锐 刘海樱 曹兆兰 赵莉 李芳 周晓玉
  • 2010 Vol. 5 (4): 271-275. DOI:
  • 摘要 ( 2621 ) PDF (842KB)( 3327 )
  • 目的 评估新生儿选择性气管插管前阿托品和芬太尼联合应用的插管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0年4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儿童医院NICU行选择性气管插管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于气管插管前先缓慢静脉推注5%葡萄糖2 mL+阿托品0.02 mg·kg-1,后缓慢静脉推注5%葡萄糖2 mL+芬太尼2~4 μg·kg-1;对照组于气管插管前先后缓慢静脉推注5%葡萄糖2 mL和5%葡萄糖2 mL。对研究对象和插管医生实施盲法。记录一次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平均插管次数、Goldberg评分、不良反应(胸壁僵直皮囊加压困难、SpO2<80%、HR<100·min-1、严重的心动过缓需要胸外按压及鼻腔或口腔出血)发生率、经头颅B超评估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撤机时间。结果 研究期间62例新生儿入组,其中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两组基线资料具可比性。两组患儿经鼻插管受阻改经口插管均为2例,余均经鼻插管。试验组的芬太尼平均用量为2.4 μg·kg-1。试验组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63.3%(19/30例) vs 31.3%(10/32例),P=0.011。试验组平均插管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36±18)s vs (54±24)s,P=0.001。试验组平均插管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1.5±0.7)次 vs (2.0±0.8)次,P=0.005。试验组Goldberg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4.3±1.6)分 vs (6.8±1.8)分,P=0.00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撤机时间和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在新生儿选择性气管插管前联合应用阿托品与芬太尼,可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缩短插管时间和插管次数,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早产儿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余章斌 韩树萍 邱玉芳 董小玥 郭锡熔
  • 2010 Vol. 5 (4): 276-287. DOI:
  • 摘要 ( 3037 ) PDF (3491KB)( 3569 )
  • 目的 评价早产儿早期输注不同剂量氨基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Cochrane 图书馆、PubMed、OVID、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90年1月至2010年3月,由2名系统评价员进行资料提取,根据随机分配方法,分配方案隐藏,对研究对象、治疗方案和研究结果测量者采用盲法,结果数据的完整性,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其他偏倚来源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0.13软件进行Meta分析,检验异质性,并根据异质性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结果 共纳入14项研究(17篇文献),4项研究(5篇文献)评为B级,10项研究(12篇文献)评为C级。①早产儿早期输注高、极高、超高剂量与低剂量氨基酸比较,生后48 h更易获得正氮平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分别为265.27(95%CI:252.77~277.78)、154.10(95%CI: 145.00~163.21)和588.80(95%CI: 574.56~603.04)。②早产儿早期输注高、极高剂量与低剂量氨基酸比较,生后7 d内SCr、BUN、血三酰甘油、血胆固醇和血总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早产儿早期输注高、极高、超高剂量与低剂量氨基酸比较,生后28 d内动脉导管未闭、慢性肺疾病、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④3篇文献报道了早产儿早期输注高剂量和低剂量氨基酸对生后48 h内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1篇文献报道了早产儿早期输注极高剂量和低剂量氨基酸对生后48 h内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的影响。早期输注高或极高剂量氨基酸可普遍提高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结论 早产儿生后24 h内输注极高剂量氨基酸(2.0~3.0 g·kg-1·d-1)可避免负氮平衡,对血生化指标没有影响,可增加早产儿血浆游离氨基酸水平,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考虑本Meta分析和纳入研究的局限性,还需通过多中心、大样本及双盲的RCT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 基于振幅整合脑电图和样本熵评价不同受孕龄新生儿脑成熟度发育规律
  • 刘云峰 周丛乐 张丹丹 王红梅 童笑梅 丁海艳 侯新琳 汤泽中
  • 2010 Vol. 5 (4): 288-293. DOI:
  • 摘要 ( 4139 ) PDF (1623KB)( 4628 )
  • 目的 采用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研究不同受孕龄(PMA)新生儿脑成熟度的发育规律。方法 选取无特殊疾病、适于胎龄、PMA 24~52周的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PMA进行分组。通过aEEG监测仪采集脑电信号,得到aEEG图形,分析活动睡眠(AS)期和安静睡眠(QS)期波幅的变化规律。计算样本熵,观察脑电活动复杂度的变化规律。结果 165例新生儿进入分析。①睡眠周期随PMA的增长逐渐建立。PMA<27周aEEG表现为抑制背景下偶尔出现的爆发活动,无明显睡眠周期;PMA~32周观察到初步的AS期与QS期;PMA>37周,出现明显可辨的AS-QS期交替波形。②随PMA的增加,AS期和QS期的振幅整体呈上升趋势。PMA<37周,振幅逐步增加;PMA~44周振幅维持相对稳定,AS期振幅波动于6~20 μV,QS期振幅波动于7~25 μV;PMA>44周,AS期和QS期振幅进一步增高。③PMA<32周,随PMA的增加,AS期和QS期的样本熵值(P50)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数值波动较大,缺乏规律性;随着PMA的增加,样本熵值进一步增加,AS期的样本熵值增加程度高于QS期;PMA~36周样本熵值在AS期和QS期分别达到高峰,且波动幅度减小;PMA>37周AS期和QS期的样本熵值均出现下降趋势,活动形式趋于规律化。结论 随着PMA的增加,新生儿脑电生理活动逐步发育成熟。aEEG和样本熵能够反映脑电活动的成熟度,在新生儿脑功能监测中有应用价值。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15例临床分析
  • 焦安夏 马渝燕 饶小春 潘跃娜 胡英惠 江沁波
  • 2010 Vol. 5 (4): 294-298. DOI:
  • 摘要 ( 3064 ) PDF (1120KB)( 5337 )
  •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和(或)细菌性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感染病原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分析3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肺部体征、发热峰值及发热持续时间等)、实验室检查(WBC、CRP、转氨酶和病原培养等)、胸部CT、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 1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进入分析,年龄2~15岁。肺炎支原体肺炎组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6例,细菌性肺炎组4例。3组患儿均急性起病,均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入院。①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均无急性呼吸窘迫和肺外阳性体征;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1/6例;细菌性肺炎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3/4例。②3组胸部CT检查均提示单侧或双侧肺实变,肺不张和胸腔积液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分别为1/5例和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分别为3/6例和5/6例,细菌性肺炎组分别为3/4例和1/4例。③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可见气道黏膜充血和肿胀,但程度和范围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为著;气道黏膜局部损害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为著,其中2例伴支气管通气不良,有远端支气管闭塞可能。④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有支气管树样塑型分泌物栓栓取出,病理组织学分型均为Ⅰ型。结论 与细菌性肺炎相比,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全身炎症反应较轻时即可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气道黏膜损害较轻,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较短,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以协助诊治。

  • 儿童腹股沟疝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吴玲玲 移康 田金徽 杨克虎 高明太
  • 2010 Vol. 5 (4): 299-303. DOI:
  • 摘要 ( 2304 ) PDF (1361KB)( 3353 )
  • 目的 比较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0年3月。纳入有关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儿童腹股沟疝的RCT文献,根据Cochrane Handbook 5.0.2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两种术式的手术持续时间、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股沟疝的复发率、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和术中出血量。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数据进行定量合并。结果 最终纳入5篇RCT文献(共纳入586例患儿)。2篇文献被评为B级,3篇文献被评为C级。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性手术相比,腹腔镜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MD=-1.35, 95%CI:-1.80~-0.90, P<0.000 01),但延长了单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持续时间(MD=10.23, 95%CI:4.33~16.14, P=0.000 7),不能降低腹股沟疝的复发率(RR=0.51, 95%CI:0.15~1.73, P=0.28)和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RR=0.16, 95%CI:0.02~1.49, P=0.11),不能缩短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SMD=-0.19, 95%CI:-0.49~0.11, P=0.21)。结论 腹腔镜术与开放性手术相比,可减少术中出血量,不增加腹股沟疝的复发率和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不能缩短术后恢复日常活动时间,延长了单侧腹股沟疝的手术持续时间。鉴于纳入文献的总体质量偏低,应开展设计良好的RCT研究提供更高级别的证据。

临床流行病学论文写作系列讲座

综述

  • 细菌性脑膜炎非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 刘耀惠 刘钢
  • 2010 Vol. 5 (4): 308-315. DOI:
  • 摘要 ( 2386 ) PDF (822KB)( 4935 )
  • [摘要]: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经合理的抗生素治疗后仍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后遗症发生率,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不少病原菌对抗生素耐药问题已日益严重,而新抗生素研发困难重重,采用新的非传统抗生素治疗方法,针对细菌性脑膜炎病理生理过程的不同环节进行干预,是抗感染领域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噬菌体和抗菌肽已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胱天蛋白酶抑制剂、抗氧化剂、多聚(ADP-核酸)聚合酶抑制剂、脂质过氧化抑制剂、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炎症因子调节剂以及皮质类固醇等在减轻炎症反应,减轻脑水肿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有可能成为重要的细菌性脑膜炎辅助治疗措施,其中皮质类固醇临床应用相对较早,在此不作过多赘述,本文对近十年来细菌性脑膜炎相关的非抗生素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综述。

儿科科室介绍